白虎通義

 

●卷一

    ○爵

    天子者,爵稱也。爵所以稱天子者何?王者父天母地,為天之子也。故《援神契》曰:天覆地載謂之天子,上法斗極。”《鉤命決》曰:“天子,爵稱也。”帝王之德有優劣,所以俱稱天子者何?以其俱命於天,而王治五千里內也。《尚書》曰:天子作民父母,以為天下王。”何以知帝亦稱天子也,以法天下也?《中候》曰:“天子臣放勳。”《書·逸篇》曰:“厥兆天子爵。”何以“言皇”亦稱天子也?以其言天覆地載俱王天下也。故《易》曰:“伏羲氏之王天下也。”

    爵有五等,以法五行也;或三等者,法三光也。或法三光,或法五行何?質家者據天,故法三光;文家者據地,故法五行。《含文嘉》曰:“殷爵三等,周爵五等,各有宜也。”《王制》曰:“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。”謂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。此周制也。所以名之為公侯者何。公者通公正無私之意也。侯者,候也。候逆順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王者之後稱公,其餘人皆千乘,象雷震百里所潤同。大國稱侯,小者伯、子、男也。”《王制》曰:“公、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堙A子、男五十堙C”伯者百也。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。男者,任也。人皆五十堙A差次功德,小者不滿為附庸,附庸者,附大國以名通也。百里兩爵、公侯共之,七十堣@爵,五十婼い熏鵀鞳H公者,加尊二王之後,侯者百里之正爵士,上有可次,下有可第,中央故無二。五十埵釣熏麊怴A所以加勉進人也。小國下爵,猶有尊卑,亦以勸人也。殷爵三等,謂公、侯、伯也,所以合子、男從伯者何?王者受命,改文從質,無虛退人之義,故上就伯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侯、甸、任、衛,作國伯。”謂殷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合伯、子、男為一爵。”或曰:合從子,貴中也。以《春秋》名鄭忽,忽者,鄭伯也。此未逾年之君當稱子,嫌為改赴。故名之也。地有三等不變,至爵獨變者何?地比爵為質,故不變。為質故不變,王者有改道之文,無改道之實。家所以令公居百里、侯居七十埵韝]?封賢極於百里。其政也,不可空退人,示優賢之意,欲褒尊而上之。何以知殷家侯人不過七十堛怳]?曰:士上有三等,有百里、有七十堙A有五十堙C其地半者其數倍,制地之理體也,多少不相配。

    公、卿、大夫者,何謂也?內爵稱也。曰公、卿、大夫何?爵者,盡也,各量其職盡其才也。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;卿之為言章,善明理也;大夫之為言大,扶進人者也。故《傳》曰:“進賢達能,謂之大夫也。士者事也,任事之稱也。”故《傳》曰:“古今辯然否,謂之士。”《禮》曰:“四十強而士。”不言“爵為士”。至五十爵為大夫何。何以知士非爵?何以知卿為爵也。以大夫知卿亦爵也。何以知公為爵也?《春秋傳》曰:“諸侯四佾,諸公六佾。”合而言之,以是知公卿為爵。內爵所以三等何?亦法三光也。所以不變質文何?內者為本,故不改內也。諸侯所以無公爵者,下天子也。故《王制》曰:“上大夫、下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,凡五等。”此謂諸侯臣也。大夫但有上、下何?明卑者多也。爵皆一字也,大夫獨兩字何?《春秋傳》曰:“大夫無遂事。”以為大夫,職在之適四方,受君之法,施之於民,故獨兩字下之。或曰大夫,爵之下者也。稱大夫,明從大夫以上受下施,皆大自著也。天子之士獨稱元士何?士賤不得體君之尊,故加元以別諸侯之士也。《禮經》曰:“士見大夫。”諸侯之士。《王制》曰:“王者八十一元士。”天子爵連言天子,諸侯爵不連言王侯何?即言王侯,以王者同稱,為衰弱亻替差生篡弑,猶不能為天子也,故連言天子也。或曰:王者天爵,王者不能生諸侯,故不言王侯;諸侯人事自著,故不著也。王者太子亦稱士何?舉從下升,以為人無生得貴者,莫不由士起,是以舜時稱為天子,必先試於士禮。《士冠經》曰:“天子之元子士也。”

    婦人無爵何?陰卑無外事,是以有“三從”之義:未嫁從父,既嫁從夫,夫死從子。故夫尊於朝,妻榮於室,隨夫之行,故《禮·郊特牲》曰:“婦人無爵,坐以夫之齒。”《禮》曰:“生無爵,死無諡。”《春秋》錄夫人皆有諡,夫人何以知非爵也?《論語》曰:“邦君之妻,君稱之曰夫人,國人稱之曰君夫人。”即令是爵,君稱之與國人稱之不當異也。庶人,稱匹夫者。匹,偶也。與其妻為偶,陰陽相成之義也,一夫一婦成一室。明君人者,不當使男女有過,時無匹偶也。《論語》曰:“匹夫匹婦之為諒也。”

    爵人於朝者,示不私人以官,與眾共之義也。封諸侯於廟者,示不自專也,明法度,皆祖之制也,舉事必告焉。《王制》曰:“爵人於朝,與眾共之也。”《詩》云:“王命卿士,南仲太祖。”《禮·祭統》曰:“古者明君爵有德,必於太祖。君降立於阼階南面向,所命北向,央由君右執策命之。”

    大夫功成未封而死,不得追爵賜之者,以其未當股肱也。《春秋谷梁傳》曰:“追錫死者,非禮也。”《王制》曰:“葬從死者,祭從生者,所以追孝繼養也。”葬從死者何?子無爵父之義也。《禮·中庸》記曰:“父為大夫,子為士,葬以大夫祭以士;子為大夫,父為士,祭以大夫葬以士也。”

    父在稱世子何?系於君也。父沒稱子某者何?屈於屍柩也。既葬稱小子者,即尊之漸也。逾年稱公者,緣民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。緣終始之義,一年不可有二君也。故逾年即位,所以系民臣之心也。然後爵者,緣孝子之心未忍安吉。故《春秋》:“魯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,薨於小寢。文西元年春,王正月,公即位。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。”《韓詩內傳》曰:“諸侯世子三年喪畢,上受爵命於天子。”所以名之為世子何?言欲其世世不絕也。何以知天子子亦稱世子也?《春秋傳》曰:“公會世子於首止。”或曰:天子之子稱太子。《尚書》曰:“太子發升於舟也。”或曰:“諸侯之稱代子。”則傳曰:晉有太子申生,鄭有太子華齊。有太子光。由是觀之,周制太子代子亦不定也。漢制天子稱皇帝。其嫡嗣稱皇太子。諸侯王之嫡稱代子。後代鹹因之。世子三年喪畢,必上受爵命於天子何?明爵土者天子之有也,臣無自爵之義。童子當受父爵命,使大夫就其國命之,明王者不與童子為禮也。以《春秋》魯成公幼少,與諸侯會,公不見之,《經》不以為魯恥,明不與童子為禮也。世子上受爵命,衣士服何?謙不敢自專也。故《詩》曰:“cn。”世子始行也。

    天子大斂之後稱王者,明士不可一日無君也。故《尚書》曰:“王麻冕黼裳。”此斂之後也。何以知王從死後加王也?以尚書言迎子劉。不言迎王。王者既殯而即繼體之位何?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,故先君不可得見則後君繼體矣。《尚書》曰:“再拜興對,乃受銅。”明為繼體君也。緣始終之義,一年不可有二君也。故《尚書》曰:“王釋冕喪服。”吉冕受銅稱王,以接諸侯,明己繼體為君也。釋冕藏銅,反喪,明未稱王以統事也。不曠年無君,故逾年乃即位改元,名元年,年以紀事,君名其事矣,而未發號令也。何以言逾年即位謂改元位?《春秋傳》曰:“以諸侯逾年即位,亦知,天子逾年即位也。”《春秋》曰:“元年春王正月,公即位。”改元位也。王者改元年,即事天地;諸侯改元,即事社稷。《王制》曰:“夫喪三年不祭,唯祭天地社稷,為越紼而行事。”《春秋傳》曰“天子三年然後稱王”者,謂稱王統事發號令也。《尚書》曰“高宗諒陰三年”是也。《論語》曰:“君薨,百官總己聽於塚宰三年。”緣孝子之心,則三年不當也,故三年除喪,乃即位統事。即位踐阼為主,南面朝臣下稱王,以發號令也。故天子、諸侯凡三年即位,終始之義乃備,所以諒陰三年,卒孝子之道。故《論語》曰:“古之人皆然,君薨,百官總己聽於塚宰三年。”所以聽於塚宰三年者何?以為塚宰職在制國之用,是以由之也,故《王制》曰:“大塚宰製國用。”所以名之為塚宰何?塚者,大也;宰者,制也;大制事也。故《王度記》曰:“天子塚宰一人,爵祿如天子之大夫。”或曰塚宰視卿,《周官》所云也。

    ○號

    帝王者何?號也。號者,功之表也,所以表功明德,號令臣下者也。德合天地者稱帝,仁義合者稱王,別優劣也。《禮記·諡法》曰:“德象天地稱帝,仁義所在稱王。”帝者天號,王者五行之稱也。皇者何謂也?亦號也。皇,君也,美也,大也。天之總,美大稱也,時質,故總之也。號之為皇者,煌煌人莫違也。煩一夫、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,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。故黃金棄於山,珠玉捐於淵,岩居穴處,衣皮毛,飲泉液,吮露英,虛無寥廓,與天地通靈也。號言為帝者何?帝者,諦也,象可承也;王者,往也,天下所歸往。《鉤命決》曰:“三皇步,五帝趨,三王馳,五伯騖。”

    或稱天子,或稱帝王何?以為接上稱天子者,明以爵事天也;接下稱帝王者,得號天下至尊言稱,以號令臣下也。故《尚書》曰:“‘諮四嶽’,曰:‘裕汝眾’。”或有一人。王者自謂一人者,謙也,欲言巳材能當一人耳。故《論語》曰:“百姓有過,在予一人。”臣謂之一人何?亦所以尊王者也。以天下之大、四海之內,所共尊者一人耳。故《尚書》曰:“不施予一人。”或稱朕何?亦王者之謙也。朕,我也。或稱予者,予亦我也。不以尊稱自也,但自我皆謙。

    或稱君子何?道德之稱也。君之為言群也;子者,丈夫之通稱也。故《孝經》曰:“君子之教以孝也,下言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。”何以言知其通稱也,以天子至於民。故《詩》云:“凱弟君子,民之父母。”《論語》云:“君子哉若人。”此謂弟子。弟子者,民也。

    三皇者,何謂也?謂伏羲、神農、燧人也。或曰伏羲、神農、祝融也。《禮》曰:“伏羲、神農、祝融,三皇也。”謂之伏羲者何。古之時未有三綱、六紀,民人但知其母,不知其父,能覆前而不能覆後,臥之訁去訁去,起之吁吁,饑即求食,飽即棄餘,茹毛飲血而衣皮葦。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,俯察法於地,因夫婦正五行,始定人道,畫八卦以治下。治下伏而化之,故謂之伏羲也。謂之神農何?古之人民,皆食禽獸肉,至於神農,人民眾多,禽獸不足。於是神農因天之時,分地之利,制耒耜,教民農作。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,故謂之神農也。謂之燧人何?鑽木燧取火,教民熟食,養人利性,避臭去毒,謂之燧人也。謂之祝融何?祝者,屬也;融者,續也。言能屬續三皇之道而行之,故謂祝融也。

    五帝者,何謂也?《禮》曰: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帝堯、帝舜,五帝也。《易》曰:“黃帝、堯舜、氏作。”《書》曰:“帝堯、帝舜。”黃者中和之色,自然之姓,萬世不易。黃帝始作制度,得其中和,萬世常存,故稱黃帝也。謂之顓頊何?顓者,專也;頊者,正也;能專正天人之道,故謂之顓頊也。謂之帝嚳者何也?嚳者,極也,言其能施行窮極道德也。謂之堯者何?堯猶ff也,至高之貌,清妙高遠,優遊博衍,眾聖之主,百王之長也。謂之舜者何?舜猶舛舛也,言能推信堯道而行之。

    三王者,何謂也?夏、殷、周也。故《禮·士冠經》曰:“周弁、殷鼾、夏收,三王共皮弁也。”所以有夏殷周號何,以為王者受命,必立天下之美號以表功自克,明易姓為子孫制也。夏、殷、周者,有天下之大號也。百王同天下,無以相別,改制天子之大禮號,以自別於前,所以表著已之功業也。必改號者,所以明天命巳著,欲顯揚巳於天下也。己複襲先王之號與繼體守文之君,無以異也,不顯不明,非天意也。故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,表著已之功業,明當致施是也。所以預自表克於前也。

    帝王者居天下之尊號也。所以差優號令臣下。諡者行之跡也。所以別於後代。著善惡。重無窮,無自推觀施後世皆以勸善著戒惡。明不勉也,不以姓為號何?姓者,一定之稱也,尊卑所同也。諸侯各稱一國之號而有百姓矣,天子至尊,即備有天下之號,而兼萬國矣。夏者,大也,明當守持大道。殷者,中也,明當為中和之道也。聞也,見也,謂當道著見中和之為也。周者,至也,密也,道德周密,無所不至也。何以知即政立號也?《詩》云:“命此文王,於周於京。”此改號為周,易邑為京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王者受命而王,必擇天下之美號以自稱也。”五帝無有天下之號何?五帝德大能禪,以民為子,成於天下,無為立號也。或曰:唐、虞皆號也。唐,蕩蕩也,蕩蕩者,道德至大之貌也。虞者,樂也,言天下有道,人皆樂也。故《論語》曰:“唐、虞之際。”帝嚳有天下,號高辛,顓頊有天下。號曰高陽,黃帝有天號曰自然者,獨宏大道德也。高陽者,陽猶明也,道德高明也。高辛者,道德大信也。

    五霸者,何謂也?昆吾氏、大彭氏、豕韋氏、齊桓公、晉文公也。昔三王之道衰,而五霸存其政,率諸侯朝天子,正天下之化,興複中國,攘除夷狄,故謂之霸也。昔昆吾氏,霸於夏者也;大彭氏、豕韋氏,霸於殷者也;齊桓、晉文,霸於周者也。或曰:五霸,謂齊桓公、晉文公、秦穆公、楚莊王、吳王闔閭也。霸者,伯也,行方伯之職,會諸侯,朝天子,不失人臣之義,故聖人與之。非明王之張法。霸猶迫也,把也,迫脅諸侯,把持其政。《論語》曰:“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。”《春秋》曰:“公朝於王所。”於是時晉文之霸。《尚書》曰:“邦之榮懷,亦尚一人之慶。”知秦穆之霸也。楚勝鄭而不告,從而攻之,又令還師,而佚晉寇。圍宋,宋因而與之平,引師而去。知楚莊之霸也。蔡侯無罪而拘於楚,吳有憂中國心,興師伐楚,諸侯莫敢不至。知吳之霸也。或曰:五霸,謂齊桓公、晉文公、秦穆公、宋襄公、楚莊王也。宋襄伐齊,亂齊桓公,不擒二毛,不鼓不成烈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雖文王之戰不是過。”知其霸也。

    伯、子、男臣子於其國中,褒其君為公。王者臣子獨不得襄其君謂之為帝何?以為諸侯有會聚之事,相朝聘之道。或稱公而尊,或稱伯、子、男而卑。為交接之時,不私其臣子之義,心俱欲尊其君父,故皆令臣子得稱其君為公也。帝、王異時,無會同之義,故無為同也。何以諸侯德公齊侯桓公。《尚書》曰:“公曰:‘嗟。’”秦伯也。《詩》云:“覃公惟私。”覃子也。《春秋》曰:“葬皆繆公”,許男也。《禮·大射經》曰:“則擇獲。”大射者,諸侯之禮也,伯、子、男皆在也。

    ○諡

    諡者何也?諡之為言引也,引烈行之跡也。所以進勸成德,使上務節也。故《禮·特牲》曰:“古者生無爵,死無諡。”此言生有爵,死當有諡也。死乃諡之何?言人行終始不能若一,故據其終始,後可知也。士冠經曰:“死而諡之。今也所以臨葬而諡之何?因眾會,欲顯揚之也。故《春秋》曰:“公之喪自乾侯。”昭公死於晉乾侯之地,數月歸,至急,當未有諡也。《春秋》曰:“丁巳葬,戊午日下側,乃克葬。”明祖載而有諡也。

    黃帝,先黃後帝何?古者順死生之稱。各持行合而言之。美者在上,黃帝始制法度。得道之中,萬世不易。名黃自然也,後世雖聖,莫能與同也。後世得與天同,亦得稱帝,不能立製作之時,故不得複黃也。諡,或一言,或兩言何?文者,以一言為諡;質者,以兩言為諡。故尚書曰:高宗殷宗也。湯死後稱成湯,以兩言為諡也。號無質文、諡有質文何?號者,始也,為本,故不可變也。周巳後用意,尤文以為本。生時號令善,故有善諡,故舍文武王也。合言之,則上其諡,明別善惡,所以勸人為善、戒人為惡也。

    帝者,天號也,以為堯猶諡,顧上世質直,死後以其名為號耳。所以諡之為堯何?為諡有七十二品。《禮·記諡法》曰:“翼善傳聖諡曰堯,仁聖盛明諡曰舜,慈惠愛民諡曰文,強理直諡曰武。”

    天子崩,臣下至南郊諡之者何?以為人臣之義,莫不欲褒大其君,掩惡揚善者也。故之南郊,明不得欺天也。故《曾子問》:“孔子曰:天子崩,臣下之南郊,告諡之。”

    諸侯薨,世子赴告天子,天子遣大夫會其葬而諡之何?幼不誄長,賤不誄貴,諸侯相誄,非禮也。臣當受諡於君也。

    卿大夫老歸死有諡何?諡者,別尊卑、彰有德也。卿大夫歸,無過,猶有祿位,故有諡也。

    夫人無諡者何?無爵故無諡。或曰:夫人有諡。夫人一國之母,修閨門之內,群下亦化之,故設諡以彰其善惡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葬宗恭姬。”《傳》曰:“稱諡何?賢也。”《傳》曰:“哀姜者何?莊公夫人也。”卿大夫妻無諡何?賤也。八妾所以無諡何?卑賤無所能務,猶士卑小,不得有諡也。太子夫人無諡何?本婦人隨夫,太子無諡,其夫人不得有諡也。天子太子元士也。士無諡,知太子亦無諡也。附庸所以無諡何?卑小無爵也。《王制》曰:“爵祿凡五等。”附庸本非爵也。

    後夫人於何所諡之?以為於朝廷。朝廷本所以治政之處,臣子共審諡,白之於君,然後加之。婦人大夫,故但白君而已。何以知不之南郊也?婦人本無外事,何為於郊也?《禮·曾子問》曰:“唯天子稱天以誅之。”唯者,獨也,明天子獨於南郊耳。

    顯號諡何法?法曰未出而明。已入有餘光也。

●卷二

    ○五祀

    五祀者,何谓也?谓门、户、井、灶、中ニ也。所以祭何?人之所處出入、所飲食,故為神而祭之。何以知五祀谓门、户、井、灶、中ニ也?《月令》曰:“其祀戶。”又曰:“其祀灶。”“其祀中ニ。”“其祀门。”“其祀井。”

    獨大夫已上得祭之何?士者,位卑祿薄,但祭其先祖耳。《禮》曰:“天子祭天地,諸侯祭山川,卿、大夫祭五祀,士祭其祖。”《曲禮》曰:“天地四時山川五祀,歲遍;諸侯方祀,山川五祀,歲遍;卿大夫祭五祀;士祭其先。非所當祭而祭之名曰淫祀。淫祀無福。”

    祭五祀所以歲一遍何?順五行也。故春即祭戶。戶者,人所出入,亦春萬物始觸戶而出也。夏祭灶者,火之主人,所以自養也,夏亦火王,長養萬物。秋祭門。門以閉藏自固也,秋亦萬物成熟,內備自守也。冬祭井。井者,水之生藏任地中,冬亦水王,萬物伏藏。六月祭中ニ。中ニ者,象土在中央也,六月亦土王也。故《月令》春言“其祀戶,祭先脾”,夏言“其祀灶,祭先肺”,秋言“其祀门,祭先肝”,冬言“其祀井,祭先肾”,中央言“其祀中ニ,祭先心。”春祀戶,祭所以時先脾者何?脾者,土也,春木王煞土,故以所勝祭之也;是冬腎,六月心,非所勝也,以祭何?以為土位在中央,至尊,故祭以心。心者,藏之尊者。水最卑,不得食其所勝。

    祭五祀,天子、諸侯以牛,卿、大夫以羊,因四時祭牲也。一说:户以羊,灶以鸡,中ニ以豚,门以犬,井以豕。或曰:中ニ用牛,馀不得用豚,井以鱼。

    ○社稷

    王者所以有社稷何?為天下求福報功。人非土不立,非穀不食。土地廣博,不可遍敬也;五穀眾多,不可一一祭也。故封土立社,示有土尊。稷,五穀之長,故封稷而祭之也。尚書曰:乃社於新邑孝經曰。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。蓋諸侯之孝也。稷者,得陰陽中和之氣,而用尤多,故為長也。

    歲再祭何?春求穀之義也。故《月令》,仲春之月,擇元日命人社。”《援神契》曰:“仲春獲禾,報社祭稷。”

    以三牲何?重功故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乃社於新邑,羊一、牛一、豕一。”《王制》曰:“天子社稷皆大牢,諸侯社稷皆少牢。”宗廟俱大牢,社稷獨少牢何?宗廟大牢,所以廣孝道也。社稷為報功,諸侯一國,所報者少故也。

    王者、諸侯俱兩社何?俱有土之君,《禮記·三正記》曰:“王者二社,為天下立禮曰太社,自為立社曰王社;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,自為立社曰侯社。太社為天下報功,王社為京師報功,太社尊於王社。土地故兩報之。

    王者、諸侯必有誡社何?示有存亡也。明為善者得之,惡者失之。故《春秋公羊傳》曰:“亡國之社,奄其上,柴其下。”《郊特牲》曰:“喪國之社,屋之。”自言與天地絕也。在門東,明自下之無事處也。或曰:皆當著明誡,當近君,置宗廟之牆南。《禮》曰:“亡國之社稷,必以為宗廟之屏。”示賤之也。

    社稷在中門之外、外門之內何?尊而親之,與先祖同也。不置中門內何?敬之,示不褻瀆也。《論語》曰:“譬諸宮牆,不得其門而入。不見宗廟之美,百官之富。”《祭義》曰:“右社稷,左宗廟。”

    大夫有民,其有社稷者,亦為報功也。《禮·祭法》曰:“大夫成群立社,曰置在。”《月令》曰:“擇元日,命人社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季路使子羔為費宰,曰:‘有民人馬,有社稷焉。’”

    不謂之土何?封土為社,故變名謂之社,別於眾土也。為社立祀,始謂之稷,語亦自變,有內外。或曰:至社稷,不以稷為社,故不變其名事,自可知也。不正月祭稷何?禮不常存,養人為用,故立其神。

    社無屋何?達天地氣。故《郊特牲》曰:“太社稷,必受霜露風雨,以達天地之氣。”社稷所以有樹何?尊而識之,使民人望見師敬之,又所以表功也。故《周官》曰:“司社而樹之,各以土地所生。”《尚書》亡篇曰:“太社唯松,東社唯柏,南社唯梓,西社唯栗,北社唯槐。”

    王者自親祭社稷何?社者,土地之神也。土生萬物,天下之所主也,尊重之,故自祭也。

    其壇大何?如《春秋文義》曰:“天子之社稷廣五丈,諸侯半之。”其色如何?《春秋傳》曰:“天子有太社焉,東方青色,南方赤色,西方白色,北方黑色,上冒以黃土。故將封東方諸侯,青土,苴以白茅。謹敬潔清也。”

    祭社有樂,《樂記》曰:“樂之施於金石絲竹,越於聲音,用之於宗廟社稷。”

    《曾子問》曰:“諸侯之祭社稷,俎豆既陳,聞天子崩,如之何?孔子曰:廢。”臣子哀痛之,不敢終於禮也。

    禮樂者,何謂也?禮之為言履也,可履踐而行樂者;樂也,君子樂得其道,小人樂得其欲。王者所以盛禮樂何?節文之喜怒。樂以象天,禮以法地。人無不含天地之氣,有五常之性者,故樂所以蕩滌,反其邪惡也,禮所以防淫佚,節其侈靡也。故《孝經》曰:“安上治民,莫善於禮;移風易俗,莫善於樂。”子曰:“樂在宗廟之中,君臣上下同聽之,則莫不和敬;族長鄉堣坐丑A長幼同聽之,則莫不和順;在閨門之內,父子兄弟同聽之,則莫不和親。故樂者,所以崇和順,比物飾節,節奏合以成文,所以合和父子、君臣,附親萬民也。是先王立樂之意也。故聽其雅、頌之聲,志意得廣焉,執幹戚習俯仰屈信,容貌得齊焉;其輟兆,要其節奏,行列得正焉,進退得齊焉。故樂者天地之命、中和之紀、人情之所不能免焉也。夫樂者,先王之所以飾喜也;軍旅]鉞,所以飾怒也。故先王之喜怒,皆得其齊焉,喜則天下和之,怒則暴亂者畏之。先王之道,禮樂可謂盛矣。”聞角聲,莫不惻隱而慈者;聞徵聲,莫不喜養好施者;聞聲,莫不剛斷而立事者;聞羽聲,莫不深思而遠慮者;聞宮聲,莫不溫潤而寬和者也。

    禮所揖讓何?所以尊人自損也,不爭。《論語》曰:“揖讓而升,下而飲,其爭也君子。”故“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”“謙謙君子,利涉大川。”以貴下賤,大得民也。屈己敬人,君子之心。故孔子曰:“為禮不敬,吾何以觀之哉!”夫禮者,陰陽之際也,百事之會也,所以尊天地,儐鬼神,序上下,正人道也。

    樂所以必歌者何?夫歌者,口言之也。中心喜樂,口欲歌之,手欲舞之,足欲蹈之。故《尚書》曰:“前歌後舞,假於上下。”禮貴忠何?禮者,盛不足節有餘,使豐年不奢,凶年不儉,貧富不相懸也。樂尚雅?雅者,古正也,所以遠鄭聲也。孔子曰:“鄭聲淫何?鄭國土地民人,山居穀浴,男女錯雜,為鄭聲以相悅懌,故邪僻聲,皆淫色之聲也。”

    太平乃制禮作樂何?夫禮樂,所以防奢淫。天下人民饑寒,何樂之乎!功成作樂,治定制禮。樂言作、禮言制何?樂者,陽也,陽倡始,故言作;禮者,陰也,陰制度於陽,故言制。樂象陽,禮法陰也。

    王者始起,何用正民?以為且用先王之禮樂,天下太平,乃更製作焉。《書》曰:“肇修殷殷禮,祀新邑。”此言太平去殷禮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昌何為不修乎近而修乎遠,同己也,可因先以太平也。”必複更制者,示不襲也,又天下樂之者。樂者所以象德表功殊名。《禮記》曰:“黃帝樂曰《咸池》,顓頊樂曰《六莖》,帝嚳樂曰《五英》,堯樂曰《大章》,舜樂曰《簫韶》,禹樂曰《大夏》,湯樂曰《大護》。周樂曰《大武象》,周公之樂曰《酌》,合曰《大武》。”黃帝曰《咸池》者,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,天之所生,地之所載,咸蒙德施也;顓頊曰《六莖》者,言和律曆以調陰陽,莖者著萬物也;帝嚳曰《五英》者,言能調和五聲以養萬物,調其英華也;堯曰《大章》,大明天地人之道也;舜曰《簫韶》者,舜能繼堯之道也,禹曰《大夏》者,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,故曰《大夏》也;湯曰《大護》者,言湯承衰,能護民之急也;周公曰《酌合》者,言周公輔成王,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;武王曰《象》者,象太平而作樂,示已太平也;合曰《大武》者,天下始樂周之征伐行武,故詩人歌之:“王赫斯怒,爰整其旅。”當此之時,天下樂文王之怒,以定天下,故樂其武也。周室中制《象湯》樂何?殷紂為惡日久,其惡最甚,斫涉刳胎,殘賊天下。武王起兵,前歌後舞。克殷之後,民人大喜,故中作所以節喜盛。

    天子八佾,諸侯四佾,所以別尊卑。樂者陽也,故以陰數。法八風、六律、四時也。八風、六律者,天氣也,助天地成萬物者也,亦猶樂,所以順氣,變化萬民,成其性命也。故《春秋公羊傳》曰:“天子八佾,諸公六佾,諸侯四佾。”《詩》曰:“大夫士,琴瑟禦。”八佾者何謂也,佾者列也,以八人為行,列八八六十四人也。諸公六六為行;諸侯四四為行。諸公謂三公、二王后。大夫士,北面之臣,非專事子民者也,故但琴瑟而已。

    王者有六樂者,貴公美德也。所以作供養。傾先王之樂,明有法,示亡其本。興己所以自作樂,明作己也。

    樂所以作四夷之樂何?德廣及之也。《易》曰:“先王以作樂崇德,殷薦之上帝,以配祖考。《诗》云:“奏鼓简简,ぅ我烈祖。”《樂元語》曰:“受命而六樂。樂先王之樂,明有法也;與其所自作,明有制;興四夷之樂,明德廣及之也。故南夷之樂曰《兜》,西夷之樂曰《禁》,北夷之樂曰《昧》,東夷之樂曰《離》。合歡之樂亻舞於堂,四夷之樂陳於右,先王所以得之,順命重始也。

    此言以人得之,先以文,謂持羽毛亻舞也;以武得之,先以武,謂持幹戚亻舞也。《樂元語》曰:“東夷之樂持矛舞,助時生也;南夷之樂持羽舞,助時養也;西夷之樂持戰舞,助時煞也。”北夷之樂持幹舞助時藏也,誰制夷狄之樂?以為先聖王也。先王惟行道德,和調陰陽,覆被夷狄,故夷狄安樂,來朝中國,於是作樂樂之。《南》之為言任也,任養萬物;《味》之為言昧也,昧者,萬物老衰,禁者萬物禁藏,侏離者萬物微離地而生。

    一說東方持矛,南方歌,西方戚,北方擊金。夷狄質,不如中國中國文章,但隨物名之耳,故百王不易戚二者制夷狄樂。不制夷狄禮何?以為禮者,身當履而行之,夷狄之人不能行禮;樂者,聖人作為以樂之耳,故有夷狄樂也。殊為舞者?以為使中國人。何以言之?夷狄之人禮不備,恐有過誤也。作之門外者何?夷在外,故就之也。夷狄無禮義,故不在內。《明堂記》曰:“九夷之國,在東門之外。”所以知不在門內也。《明堂記》曰:“禹納蠻夷之樂於太廟。”言納,明有入也。

    曰四夷之樂者何謂也?以為四夷外無禮義之國,數夷狄者從東,故舉本以為之總名也。言夷狄者,舉終始也;言蠻,舉遠也;言貉,舉惡也。則別之,東方為九夷,南方為八蠻,西方為六戎,北方為五狄。故《曾子問》曰:“九夷、八蠻、六戎、五狄、百姓之難至者也。”

    何以知夷在東方?《禮·王制》曰:“東方曰夷,被發文身;又曰:南方曰蠻,雕題交趾;西方曰戎,被發衣皮;北方曰狄,衣羽毛穴居。”東所以九何?蓋來者過九之為言究也,德遍究,故應德而來亦九也,非故為之,道自然也。何以名為夷蠻?曰:聖人本不治外國,非為制名也,因其國名而言之耳。一說曰:名其短而為之制名也。夷者,聚狄無禮義。東方者,少陽易化,故取名也。北方太陰鄙郤,故少蠻p難化,執心違邪。戎者,強惡也。狄者,易也,辟易無別也。

    歌者在堂上,舞在堂下何?歌者象德,舞者象,君子上德而下功。《郊特牲》曰:“歌者在上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季氏八佾舞於庭。”《書》曰:“下管召鼓,笙鏞以間。”

    降神之樂在上何?為鬼神舉。故《書》曰:“戛擊鳴球、搏拊、琴瑟,以詠,祖考來格。”何以用鳴球、搏拊者何?鬼神清虛,貴淨賤鏗鏘也。故《尚書大傳》曰:“搏拊鼓,裝以秉。琴瑟,練絲朱弦。”鳴者,貴玉聲也。

    王者食所以有樂何?樂食天下之太平、富積之饒也,明天子至尊,非功不食,非德不飽,故《傳》曰:“天子食時舉樂。”王者所以日食者何?明有四方之物,食四時之功也。四方不平,四時不順,有徹樂之法焉,所以明至尊著法戒也。王平居中央,制禦四方。平旦食,少陽之始也;晝食,太陽之始也;脯食,少陰之始也;暮食,太陰之始也。《論語》曰:“亞飯幹適楚,三飯繚適蔡,四飯缺適秦。”諸侯三飯,卿大夫再飯,尊卑之差也。《弟子職》曰:“暮食士偃禮。”士也;食力無數,庶人職在耕桑,戮力勞役,飯即食,飽即作,故無數。

    禮樂者,何謂也?禮之為言履也,可履踐而行樂者。君子樂得其道,小人樂得其欲。聲者,何謂。聲鳴也,聞其聲即知其所生;音者,飲也,言其剛柔清濁和而相飲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予欲聞六律、五聲、八音。”五聲者,何謂也?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土謂宮,金謂商,木謂角,火謂徵,水謂羽。月令曰:盛德在木,其音角,又曰:盛德在火,其音徵,盛德在金其音商,盛德在水,其音羽。所以名之為角者,躍也,陽氣動躍;徵者,止也,陽氣止;商者,張也,陰氣開張,陽氣始降也;羽者,紆也,陰氣在上,陽氣在下;宮者,容也,含也,含容四時者也。

    八音者,何謂也?《樂記》曰:“土曰塤,竹曰管,皮曰鼓,匏曰笙,絲曰弦,石曰磬,金曰鍾,木曰cd。”此謂八音也。法《易》八卦也,萬物之數也;八音,萬物之聲也。所以用八音何?天子承繼萬物,當知其數。既得其數,當知其聲,即思其形。如此飛蠕動,無不樂其音者,至德之道也。天子樂之,故樂用八音。《樂記》曰:“塤,坎音也;管,艮音也;鼓,震音也;弦,離音也;鍾,兌音也;祝d,乾音也。”塤在十一月,塤之為言勳也,陽氣於黃泉之下,勳蒸而萌;匏之言施也,在十二月,萬物始施而勞。笙者,太蔟之氣,象萬物之生,故曰笙。有七正之節焉,有六合之和焉,天下樂之,故謂之笙。鼓,震音煩氣也。萬物憤懣震動而出,雷以動之,溫以暖之,風以散之,雨以濡之,奮至德之聲,感和平之氣也,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,神明報應,天地佑之,其本乃在萬物之始耶,故謂之鼓也。召者,震之氣也,上應卯星以通王道,故謂之召也。簫者,中之氣,萬物生於無聲,見於無形,﹃也,簫也,故謂之簫。簫者以祿為本,言承天繼物為民,本人力加,地道化,然後萬物戮也,故謂之簫也。瑟者,嗇也,閑也,所以懲忽宮商角則宜。君父有節,臣子有義,然後四時和,四時和然後萬物生,故謂之瑟也。琴者,禁也,所以禁止淫邪、正人心也。磬者,夷則之氣也,象萬物之盛也,其氣磬,故曰磬,有貴賤焉,有親束焉,有長幼焉,朝廷之禮,貴不讓賤,所以有尊卑也;鄉黨之禮,長不讓幼,所以明有年也;宗廟之禮,親不讓束,所以有親也。此三者行然後王道得,王道得然後萬物成,天下樂用磬也。鍾之為言動也,陰氣用事,萬物動成,鍾為氣,用金聲也。者,時之氣聲也,節度之所生也。君臣有節度則萬物昌,無節度則萬物亡,亡與昌正相迫,故謂之cd者,終始之聲,萬物之所生也。陰陽順而複,故曰c;承順天地,序迎萬物,天下樂之,故樂用cc,始也;d,終也。一說笙、c、鼓、簫、瑟、塤、鍾、磬也。如其次,笙在北方,c在東北方,鼓在東方,琴在南方,塤在西南方,鍾在西方,磬在北方。

    聲五音八何?聲為本,出於五行;音為末,象八風,故《樂記》曰:“聲成文謂之音,知音而樂之謂之樂也。”

    問曰:“異說並行,則弟子疑焉。”孔子有言:“吾聞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志之,知之次也。”“文武之道,未墜於地。”“天之將喪斯文也,樂亦在其中矣。”聖人之道,猶有文質,所以擬其說、述所聞者,亦各傳其所受而已。

●卷三

    ○封公侯

    王者所以立三公、九卿何?曰:天雖至神,必因日月之光;地雖至靈,必有山川之化;聖人雖有萬人之德,必須俊賢三公、九卿、二十七大夫、八十一元士,以順天成其道。司馬主兵,司徒主人,司空主地。王者受命為天、地、人之職,故分職以置三公,各主其一,以效其功。一公置三卿,故九卿也。天道莫不成於三:天有三光,日、月、星;地有三形,高、下、平;人有三尊,君、父、師。故一公三卿佐之,一卿三大夫佐之,一大夫三元士佐之。天有三光然後而能遍照,各自有三法,物成於三:有始、有中、有終,明天道而終之也。三公、九卿、二十七大夫、八十一元士,凡百二十官,下應十二子。《別名記》曰:司徒典民,司空主地,司馬順天。天者施生,所以主兵何?兵者,為諸除害也,所以全其生、衛其養也,故兵稱天。寇賊猛獸,皆為除害者所主也。《論語》曰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、征伐自天子出。”司馬主兵,言馬者,馬陽物,乾之所為,行兵用焉,不以傷害為度,故言馬也;司徒主人,不言徒人者,徒眾也,重民;司空主土,不言土言空者,空尚主之,何況於實?以微見著。

    王者主三公、九卿、二十七大夫,足以教道,照幽隱,必複封諸侯何?重民之至也。善惡比而易故知,擇賢而封之,使治其民,以著其德,極其才。上以尊天子,備蕃輔,下以子養百姓,施行其道,開賢者之路,謙不自專,故列土封賢,因而象之,象賢重民也。

    州伯何謂也?伯,長也,選擇賢良,使長一州,故謂之伯也。《王制》曰:“千里之外設方伯。五國以為屬,屬有長;十國以為連,連有率;三十國以為卒,卒有正;二百一十國以為州,州有伯。”唐虞謂之牧何?尚質,使大夫往來牧諸侯,故謂之牧。旁立三人,凡十二人。《尚書》曰:“咨十有二牧。”何知堯時十有二州也?以《禹貢》言九州也。

    王者所以有二伯者,分職而授政,欲其亟成也。《王制》曰:“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。”曰二伯。《詩》云:“蔽芾甘棠,勿翦勿伐,邵伯所茇。”《春秋公羊傳》曰:“自陝已東,周公主之,自陝已西,邵公主之。”不分南北何?東方被聖人化日少,西方被聖人化日久,故分東西,使聖人主其難者,賢者主其易者,乃俱到太平也。又欲令同有陰陽寒暑之節,共法度也。所分陝者,是國中也,若言面,八百四十國矣。

    諸侯有三卿者,分三事也。五大夫者,下天子。《王制》曰:“大國三卿,皆命於天子。下大夫五人,上士二十七人;次國三卿,二卿命於天子,一卿命於其君;小國二卿,皆命於其君。大夫悉同。《禮·王度記》曰:“子、男三卿,一卿命於天子。”

    諸侯封不過百里,象雷震百里,所潤雨同也。雷者,陰中之陽也,諸侯象也。諸侯比王者為陰,南面賞罰為陽,法雷也。七十堙B五十堙A差德功也。故《王制》曰:“凡四海之內九州,州方千里,建百里之國二十,七十堣妍磥誘Q,五十堣妍磞呇酗G十。名山大澤不以封,其餘以為附庸閒田。”天子所治方千里,此平土三千,並數邑居山川至五十堙A名山大澤不以封者,與百姓共之,不使一國獨專也。山木之饒,水泉之利,千里相通,所均有無,贍其不足。制土三等何?因土地有高、下、中。

    王者即位,先封賢者,憂人之急也。故列土為疆非為諸侯,張官設府非為卿大夫,皆為民也。《易》曰:“利建侯。”此言因所利故立之。《樂記》曰:“武王克殷反商,下車封夏後氏之後於杞,殷人之後於宋,封王子比干之墓,釋箕子之囚。”天下太平乃封親屬者,示不私也。即不私封之何?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賓,莫非王臣。海內之眾已盡得使之,不忍使親屬無短足之居,一人使封之,親親之義也。以《尚書》封康叔據平安也。王者始起封諸父、昆弟,與己共財之義,故可與共土也。一說諸父不得封諸侯二十國,厚有功象賢以為民也,賢者子孫類多賢。又卿不世位,為其不子愛百姓,各加一功,以虞樂其身也。受命不封子者,父子手足,無分離異財之義。至昆弟皮體有分別,故封之也。以舜封弟象有比之野也。

    封諸侯以夏何?陽氣盛養,故封諸侯,盛養賢也。封立人君,陽德之盛者。《月令》曰:“孟夏之月行賞,封諸侯,慶賜,無不欣悅。”

    何以言諸侯繼世以立?諸侯,象賢也。大夫不世位何?股肱之臣,任事者也,為其專權擅勢,傾覆國家。又曰孫苟中,庸不任輔政,妨塞賢,故不世世。故《春秋公羊傳》曰:“譏世世,非禮也。”諸侯世位,大夫不世,安法?所以諸侯南面之君,體陽而行,陽道不絕;大夫人臣,北面,體陰而行,陰道絕。以男生內向,有留家之義;女生外向,有從夫之義。此陽不絕、陰有絕之效也。

    國在立太子者,防篡煞,壓臣子之亂也。《春秋》之弑太子,罪與弑君同。《春秋》曰:弑其君之子奚齊。明與弑君同也。君薨,適夫人無子,有育遺腹,必待其產立之何?專適重正也。《曾子問》曰:“立適以長不以賢何?以言為賢不肖,不可知也。”《尚書》曰:“惟帝其難之。”立子以貴不以長,防愛憎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適以長不以賢,立子以貴不以長也。”

    始封諸侯無子死,不得與兄弟何?古者象賢也,弟非賢者子孫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善善及子孫。”不言及昆弟,昆弟尊同,無相承養之義,以閔公不繼莊公也,昆弟不相繼。至繼體諸侯無子,得及親屬者,以其俱賢者子孫也。重其先祖之功,故得及之。

    《禮服傳》曰:“大宗不可絕。同宗則可以為後、為人作子何?明小宗可以絕,大宗不可絕。故舍己之父,往為後於大宗,所以尊祖,重不絕大宗也。”《春秋傳》曰:“為人後者,為人子者。”

    繼世諸侯無子又無弟,但有諸父庶兄當誰庶與兄推親之序也。王者受命而作,興滅國、繼絕世何?為先王無道,妄煞無辜,及嗣子幼弱,為強臣所奪,子孫皆無罪囚而絕,重其先人之功,故複立之。《論語》曰:“興滅國,繼絕世。”誅君之子不立者,義無所繼也。諸侯世位,象賢也,今親被誅絕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誅君之子立。君見弑其子得立何?所以尊君、防篡弑。《春秋繼經》曰:“齊無知殺其君,貴妾子公子糾當立也。”

    大夫功成,未封,子得封者,善善及子孫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賢者子孫宜有土地也。”

    周公不之魯何?為周公繼武王之業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周公曷為不之魯?欲天下一於周也。”《詩》云:“王(指周成王)曰叔父(指周公),建爾元子,俾侯於魯。”周公身薨,天為之變,成王以天子禮葬之,命魯郊,以明至孝,天所興也。

    ○京師

    王者必即土中者何?所以均教道,平往來,使善易以聞,為惡易以聞,明當懼慎,損於善惡。《尚書》曰:“王來紹上帝,自服於土中。”聖人承天而製作。尚書曰:“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。”

    周家始封於何?後稷封於邰,公劉去邰之。《詩》云:“即有台家室。”又曰:“篤公劉於斯觀。”周家五遷,其意一也,皆欲成其道也。時寧先皇者,不以諸侯移,必先請從然後行。

    京師者,何謂也?千里之邑號也。京,大也;師,眾也。天子所居,故以大眾言之,明諸侯,法日月之徑千里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京曰天子之居也。”《王制》曰:“天子之田方千里”。

    或曰:夏曰夏邑,殷曰商邑,周曰京師。《尚書》曰:“率割夏邑。”謂桀也。“在商邑。”謂殷也。

    《王制》曰:“天子三公之田視公侯,卿視伯,大夫視子、男士視附庸。”上農夫食九人,其次食八人,其次食七人,其次食六人;下農夫食五人,庶人在官者,以是為差也。諸侯之下士,視上農夫,祿足以代其耕也;中士倍下士,上士倍中士,下大夫倍上士,卿四大夫祿,君十卿祿;次國之卿三大夫祿,君十卿祿;小國之卿倍上大夫祿,君十卿祿。天子之縣,內有百里之國九,七十堣妍磥G十一,五十堣妍磥誘Q三,凡九十三國。名山大澤不以封,其餘以祿士,以為閒田。

    諸侯入為公卿大夫,得食兩家菜不?日有能然後居其位,德加於人然後食其祿,所以尊賢重有德也。今以盛德人輔佐,兩食之何?故《王制》曰:“天子縣內,諸侯祿也;外諸侯,嗣也。”

    天子太子食菜者,儲君嗣主也,當有土以尊之也。太子食百里,與諸侯封同,故《禮》曰:“公士大夫子子也。”無爵而在大夫上,故知百里也。

    公卿大夫皆食菜者,示與民同有無也。

    五行者,何謂也?謂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也。言行者,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。地之承天,猶妻之事夫,臣之事君也,謂其位卑。卑者親視事,故自周於一行,尊於天也。《尚書》:“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水位在北方,北方者,陰氣在黃泉之下,任養萬物;水之為言淮也,陰化沾濡任生木。

木在東方。東方者,陰陽氣始動,萬物始生。木之為言觸也,陽氣動躍,火在南方,南方者,陽在上,萬物垂枝。火之為言委隨也,言萬物佈施;火之為言化也,陽氣用事,萬物變化也。金在西方,西方者,陰始起,萬物禁止。金之為言禁也。土在中央者,主吐含萬物。土之為言吐也。何知東方生?《樂記》曰:“春生,夏長,秋收,冬藏。”土所以不名時,地,土別名也,比於五行最尊,故不自居部職也。《元命苞》曰:“土之為位而道在,故大不預化,人主不任部職。”

    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?火者,陽也,尊,故上;水者,陰也,卑,故下;水者,少陽;金者,少陰,有中和之性,故可曲可直,從革;土者最大,苞含物,將生者出者,將歸者,不嫌清濁為萬物。《尚書》曰:“水曰潤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從革,土爰稼穡。”五行所以二陽三陰何?土尊,尊者配天,金木水火,陰陽自偶。

    水味所以咸何?是其性也。所以北方鹹者,萬物鹹與,所以堅之也,猶五味得鹹乃堅也。木味所以酸何?東方,萬物之生也,酸者以達生也,猶五味得酸乃達也。火味所以苦何?南方主長養,苦者所以長養也,猶五味須苦可以養也。金味所以辛何?西方煞傷成物,辛所以煞傷之也,猶五味得辛乃委煞也。土味所以甘何?中央者,中和也,故甘,猶五味以甘為主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潤下作鹹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從革作辛,稼穡作甘。”北方其臭朽者何?,北方水,萬物所幽藏也,又水者受垢濁,故臭腐朽也。東方者木也,萬物新出地中,故其臭膻。南方者水也,盛陽承動,故其臭焦。西方者金也,萬物成熟,始複諾,故其臭腥。中央土也,主養,故其臭香也。《月令》曰:“東方其臭膻,南方其臭焦,中央其臭香,西方其臭腥,北方其臭朽。”所以名之為東方者,動方也,萬物始動生也。南方者,任養之方,萬物懷任也。西方者,遷方也,萬物遷落也。北方者,伏方也,萬物伏藏也。

    少陽見寅,寅者,演也,律中大蔟,律之言率,所以率氣令生也;卯者,茂也,律中夾鍾;衰於辰,辰震也,律中姑洗。其日甲乙者,萬物孚甲也;乙者,物蕃屈有節欲出。時為春,春之為言蠢蠢動也。位在東方。其色青。其音角,角者,氣動耀也。其帝太者,大起萬物擾也。其神勾芒者,物之始生,其精青龍,芒之為言萌也。

    陰中陽故,太陽見於巳,巳者物必起,律中仲呂;壯盛於午,午物滿長,律中蕤賓;衰於未,未味也,律中林鍾。其日丙丁者,其物炳明丁者,強也。時為夏,夏之言大也。位在南方。其色赤。其音徵,徵,止也,陽度極也。其帝炎帝者,太陽也。其神祝融,祝融者,屬續。其精為鳥,離為鸞。

    故少陰見於申,申者,身也,律中夷則;壯於酉,酉者,老物收斂,律中南呂;衰於戌,戌者,滅也,律中無射,無射者,無聲也。其日庚辛,庚者,物更也;辛者,陰始成。時為秋,秋之為言愁亡也。其位西方。其色白。其音商,商者,強也。其神少,少者,少斂也。其神蓐收,蓐收者,縮也。其精白虎,虎之為言搏討也。

    故太陰見於亥,亥者,仰也,律中應鍾;壯於子,於子者,孳也,律中黃鍾;衰於醜,醜者,紐也,律中大呂。其日壬癸,壬者,陰始任;癸者,揆揆度。可揆度也。時為冬,冬之為言終也。其位在北方。其音羽,羽之為言舒,言萬物始孳。其帝顓頊,顓頊者,寒縮也。其神玄冥,玄冥者,入冥也。其精玄武,掩起離體泉,龜蛟珠蛤。

    土為中宮。其日戊己,戊者,茂也;己抑屈起。其音宮,宮者,中也。其帝黃帝。其神後土。

    《月令》云:十一月律謂之黃鍾何?中和之色;鍾者,動也。言陽氣動於黃泉之下,動養萬物也。

    十二月律之謂之大呂何?大,大也;呂者,拒也。言陽氣欲出,陰不許也。呂之為言拒者,旅抑拒難之也。

    正月律謂之太蔟何?太,亦大也;蔟者,湊也。言萬物始大,湊地而出也。

    二月律謂之夾鍾何?夾者,孚甲也,言萬物孚甲,種類分也。

    三月謂之姑洗何?姑者,故也;洗者,鮮也。言萬物皆去故就其新,莫不鮮明也。

    四月謂之仲呂何?言陽氣極將,彼故複中難之也。

    五月謂之蕤賓,蕤者,下也;賓者,敬也。言陽氣上極,陰氣始,賓敬之也。

    六月謂之林鍾何?林者,眾也,萬物成熟,種類眾多。

    七月謂之夷則何?夷,傷也;則,法也。言萬物始傷,被刑法也。

    八月謂之南呂何?南者,任也,言陽氣尚有,任生薺麥也,故陰拒之也。

    九月謂之無射何?射者,終也。言萬物隨陽而終,當複隨陰而起,無有終已也。

    十月謂之應鍾何?應者,應也;鍾者,動也。言萬物應陽而動下藏也。

    五行所以更王何?以其轉相生,故有終始也。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。是以木王,火相,土死,金囚,水休,王所勝老死、囚,故王者休。見王火相何?以知為臣,土所以死者,子為父報仇者也。五行之子慎之物歸母,木王火相,金成,其火ㄡ金。金生水,水滅火,報其理;火生土,土則害水,莫能而禦。

    五行所以相害者,天地之性,眾勝寡,故水勝火也;精勝堅,故火勝金;剛勝柔,故金勝木;專勝散,故木勝土;實勝虛,故土勝水也。火陽,君之象也;水陰,臣之義也。臣所以勝其君何?此謂無道之君也,故為眾陰所害,猶紂王也。是使水得施行,金以蓋之,土以應之,欲溫則溫,欲寒,亦何從得害火乎?曰:五行各自有陰陽,木生火所以還燒其母何?曰金勝木,火欲為木害金。金者,堅強難消,故母以遜體助火燒金,此自欲成子之義。又陽道不相離,故為兩盛火死子乃繼之。

    木王所以七十二日何?土王四季,各十八日,合九十日為一時,王九十日。土所以王四季何?木非土不生,火非土不榮,金非土不成,水無土不高。土扶微助衰,曆成其道,故五行更王,亦須土也。王四季,居中央不名時。五行何以知同時起?醜訖義相生。《傳》曰:“五行並起赴,各以名別。”陽氣陰煞,火中無生物,水中反有生物何?生者以內火,陰在內,故不生也。水、火獨一種,金、木多品何?以為南北陰陽之極也,得其極故一也;東西非其極也,故非一也。

    水、木可食,金、火、土不可食何?木者陽,陽者施生,故可食;火者,陰在內,金者陰嗇吝,故不可食。

    火、水所以殺人何?水盛氣也,故入而殺人;火陰在內,故殺人壯於水也;金木微氣,故不能自殺人也。火不可入其中者,陰在內也,入則殺人矣。水、土陽在內,故可入其中。金、木微氣也,精密不可得入也。

    水、火不可加人功為用,金、木加人功何?火者盛陽,水者盛陰者也。氣盛不變,故不可加人功為人用。金木者不能自成,故須人加功,以為人用也。

    五行之性,火熱水寒,有溫水,無寒火何?明臣可為君,君不可更為臣。五行常在,火乍亡何?水太陰也,刑者故常在。金少陰,木少陽,微氣無變,故亦常在火。太陽精微,人君之象。象尊常藏,猶天子居九重之內,臣下衛之也。藏於木者,依於仁也,木自主金,須人取之乃成,陰卑不能自成也。木所以浮,金所以沉何?子生於母之義。肝所以沉,肺所以浮何?有知者尊其母也。一說木畏金,金之妻庚,受庚之化,木者法其本,柔可曲直,故浮也,肝法其化,直,故沉。五行皆同義。

    天子所以內明而外昧,人所以外明而內昧何?明天人欲相向而治也。行有五、時有四何?四時為時、五行為節,故木王即謂之春,金王即謂之秋,土尊不任職,君不居部,故時有四也。子不肯禪何法?法四時火不興土而興金也。父死子繼何法?法木終火王也。兄死弟及何法?夏之承春也。善善及子孫何法?法春生待夏複長也。惡惡止其身何法?法秋煞不待冬也。主幼臣攝政何法?法土用事於季孟之間也。子之複讎,何法?法土勝水、水勝火也。子順父、臣順君、妻順夫何法?法地順天也。

    男不離父母何法?法火不離木也。女離父母何法?法水流去金也。娶妻親迎何法?法日入,陽下陰也。君讓臣何法?法月三十日,名其功也。善稱君、過稱己何法?法陰陽共敘共生,陽名生,陰名煞。臣有功歸於君何法?法歸明於日也。臣法君何法?法金正木也。子諫父何法?法火揉直木也。臣諫君不從則去何法?法水潤下、達於上也。君子遠子近孫何法?法木遠火近土也。親屬臣諫不相去何法?法水木枝葉不離也。父為子隱何法?法木之藏火也。子為父隱何法?法水逃金也。君有眾民何法?法天有眾星也。王者賜先親近、後疏遠何法?法天雨,高者先得之也。

長幼何法?法四時有孟、仲、季也。朋友何法?法水合流相承也。父母生子養長子何法?法水生木長大也。子養父母何法?法夏養長木,此火養母也。不以父命廢主命何法?法金不畏土而畏火。陽舒陰急何法?法日行遲月行疾也。有分土無分民何法?法四時各有分而所生者通也。若言東,東方天下皆生也。君一娶九女何法?法九州象天之施也。不娶同姓何法?法五行異類乃相生也。子喪父母何法?法木不見水則憔悴也。喪三年何法?法三年一閏,天道終也。父喪子、夫喪妻何法?法一歲物有終始,天氣亦為之變也。年六十閉房何法?法六月陽氣衰也。人有五藏六府何法?法五行六合也。人目何法?法日月明也。日照晝,月照夜,人目所不更照何法?目亦更用事也。王者監二王之後何法?法木須金以正,須水以潤也。明王先賞後罰何法?法四時先生後煞也。

●卷四

    ○三軍

    國有三軍何?所以戒非常,伐無道,尊宗廟,重社稷,安不忘危也。何以言有三軍也?《論語》曰:“子行三軍,則誰與?”《詩》云:“周王於邁,六師及之。”三軍者何法?法天、地、人也。以為五人為伍,五伍為兩,四兩為卒,五卒為旅,五旅為師,師二千五百人,師為一軍,六師一萬五千人也。《傳》曰:“一人必死,十人不能當;百人必死,千人不能當;千人必死,萬人不能當;萬人必死,橫行天下。”雖有萬人,猶謙讓自以為不足,故複加五千人,因法月數。月者,群陰之長也。十二月足以窮盡陰陽備物成功。二千人亦足以征伐不義,致太平也。《谷梁傳》曰:“天子有六軍,諸侯上國三軍,次國二軍,下國一軍。”諸侯所以一軍者何?諸侯,蕃屏之臣也,任兵革之重,距一方之難,故得有一軍也。

    王者征伐,所以必皮弁素幘何?伐者凶事,素服,示有悽愴也。伐者質,故衣古服。《禮》曰:“三王共皮弁素幘,服亦皮素幘,又招虞人,亦皮弁。”知伐亦皮。

    王者將出,辭於禰;還,格祖、禰者,言子辭面之禮,尊親之義也。《王制》曰:“王者將出,類於上帝,宜於社,造於禰。”《尚書》曰:“歸假於藝祖。”出所以告天?至告祖無二元後。廟後告者。示不敢留尊者之命也。告天何。示不敢自專也,非出辭反面之道也,與宗廟異義。還不復告天者,天道質無內外,故不復告也。《尚書》言:“歸假於祖禰。”不見告於天,知不告也。

    王者受命,質家先伐,文家先正何?質家之天命己也,使己誅無道,今誅,得為王,故先伐。文家言天命已成,為王者乃得誅伐王者耳,故先改正朔也。又改正朔者,文代其質也。文者先其文,質者先其質,故《論語》曰:“予小子履,敢昭告於皇天上帝。”此湯伐桀告天,用尤家之法也。《詩》云:“命此文王,於周於京。”此言文王誅伐,故改號為周,易邑為京也,明天著忠臣孝子之義也。湯親北面稱臣而事桀,不忍相誅也。《禮》曰:“湯放桀,武伐紂時也。”

    王法天誅者,天子自出者,以為王者乃天之所立,而欲謀危社稷,故自出,重天命也。犯王法,使方伯誅之。《尚書》曰:“命予惟恭行天之罰。”此所以言開自出伐有扈也。《王制》曰:“賜之弓矢,乃得專征伐。”犯王誅者也。

    大夫將兵出,必不禦者,欲盛其威,使士卒一意系心也。故但聞將軍令,不聞君命也,明進退大夫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此受命於君,如伐齊則還何?大其不伐喪也。”大夫以君命出,進退在大夫也。

    天子遣將軍必於廟何?示不敢自專也。獨於祖廟何?制法度者祖也。《王制》曰:“受命於祖,受成於學。”此言於祖廟命遣之也。

    王法年此受兵何?重不絕人嗣也。師行不必勝,故須其有世嗣。年六十歸兵者何?不忍並鬥人父子也。《王制》曰:“六十不預服戎。”又曰:“八十一子不從政,九十家不從政,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,齊衰、大功三月不從政,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。”

    古者師出不逾時者,為怨思也。天道一時生。一時養。人者,天之貴物也。逾時則內有怨女。外有曠夫。《詩》云: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;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。”《春秋》曰:“宋人取長葛。”《傳》曰:“外取邑不書,此何以書?久也。”

    王者有三年之喪,夷狄有內侵伐之者,重天誅,為宗廟社稷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天王居狄泉。”《傳》曰:“此未三年,其稱天王何?著有天子也。”

    ○誅伐

    誅不避親戚何?所以尊君卑臣,強幹弱枝,明善惡善惡之義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季子煞其母兄,何善?示誅不避母兄,君臣之義。”《尚書》曰:“肆朕誕以爾東征。”誅弟也。

    諸侯有三年之喪,有罪且不誅何?君子恕己,哀孝子之思慕,不忍加刑罰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晉士丐帥師侵齊至穀,聞齊侯卒,乃還。”《傳》曰:“大其不伐喪也。”

    諸侯之義,非天子之命,不得動眾起兵誅不義者,所以強幹弱枝,尊天子,卑諸侯。《論語》曰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、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無道,則禮樂、征伐自諸侯出。”世無聖賢方伯,諸侯有相滅者,力能救者可也。《論語》曰:陳弑其君,孔子沐浴而朝,請討之。王者侯之子篡弑其君而立,臣下得誅之者,廣討賊之義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臣弑君,臣不討賊,非臣也。”又曰:蔡世子班弑其君,楚子誅之。”

    王者受命而起,諸侯有臣弑君而立,當誅君身死,子不得繼者,以其逆,無所天也。《詩》云:“毋封靡於爾邦,惟王其崇之。”此言追誅大罪也。或盜天子土地,自立為諸侯,絕之而已。

    父煞其子當誅何?以為天地之性,人為貴,人皆天所生也,托父母氣而生耳。王者以養長而教之,故父不得專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晉侯煞世子申生不出蔡。”

    佞人當誅何?為其亂善行,傾覆國政。《韓詩內傳》曰:“孔子為魯司寇,先誅少正卯。”謂佞道已行,敵國政也。佞道未行,章明遠之而已。《論語》曰:“放鄭聲,遠佞人。”

    子得為父報仇者,臣子於君父,其義一也。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,以恩義不可奪也。故曰:父之仇不與共天下,兄弟之仇不與共國,朋友之仇不與同朝,族人之仇不共鄰。故《春秋傳》曰:“子不復仇,非子。”檀弓記。子夏問曰:“居兄弟之仇如之何?仕不與同國,銜君命,遇之不鬥。”父母以義見殺,子不復仇者,為往來不止也。《春秋》曰:“父不受誅,子復仇,可也。”

    誅猶責也。誅其人,責其罪,極其過惡。《春秋》曰:“楚子虔誘蔡侯班,煞之於申。”《傳》曰:“誅君之子不立。”

    討者何謂?討猶除也,欲言臣當掃除君之賊。《春秋》曰:“衛人殺州籲於濮。”《傳》曰:“其稱人何?討賊之辭也。”

    伐者何謂伐擊也,欲言伐擊之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武王伐紂。”

    征者何謂也?征猶正也,欲言其正也,輕重從辭也。誕以爾東征。誅祿甫也。又曰:“甲戌,我惟征徐戎。”

    戰者何謂也?《尚書大傳》曰:“戰者,憚警之也。”《春秋讖》曰:“戰者,延改也。”

    弑者試也,欲言臣子殺其君父不敢卒,候間司事,可稍稍弑之。《易》曰: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也。

    篡者何謂也?篡猶奪也,取也,欲言庶奪嫡,孽奪宗,引奪取其位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其言入何?篡詞也。”

    襲者何謂也?行不假途,掩人不備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其謂之秦何?夷狄之也。曷為夷狄之?秦伯將襲鄭。”入國掩人不備,行不假途,人銜枚,馬韁勒,晝伏夜行,為襲也。諸侯家國,入人家,宜告主人,所以尊敬、防並兼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桓公假途於陳而伐楚。”《禮》曰:“使次介先假途,用束帛。”即如是,諸侯賣王者道,禮無往不反,非謂所賣者也。將入人國,先使大夫執幣假道,主人亦遣大夫迎於郊,為賓主,設禮而待之,是其相尊敬也。防並兼奈何?諸侯之行,必有師旅,恐掩人不備,士卒斂取睊臐A先假途則預備之矣。

    ○諫諍

    冬至,所以休兵不舉事。閉開旅不行何,此日陽氣微弱。王者承天理物,故率天下靜,不復行役,扶助微氣成萬物也。故孝經糸曰:“夏至陰氣始動。冬至陽氣始萌。”易曰:先王以至日閉開。旅不行。夏至陰始起。反大熱何。陰氣始起,陽氣推而上。故大熱也。冬至陽始起陰氣推而上。故大寒也。

    臣所以有諫君之義何?盡忠納誠也。愛之能無勞乎?忠焉能無誨乎?《孝經》曰:“天子有諍臣七人,雖無道,不失其天下;諸侯有諍臣五人,雖無道,不失其國;大夫有諍臣三人,雖無道,不失其家;士有諍友,則身不離於令名;父有諍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”

    天子置左輔、右弼、前疑、後承,以順。左輔主修政,剌不法。右弼主糾,周言失傾。前疑主糾度,定德經。後承主匡正,常考變天。四弼興道,率主行仁。夫陽變於七,以三成,故建三公,序四諍,列七人,雖無道,不失天下,杖辟賢也。

    諸侯諍,不從得去何?以屈尊申卑,孤惡君也。去曰:“某質性頑鈍。”言愚不任用,請退避賢。如是之是待以禮,臣待放;如不以禮待,遂去。君待之以禮奈何?曰:“予熟思夫子言,未得其道。今子不且留,聖王之制,無塞賢之路,夫子欲何之?”則遣大夫送至於郊。

    必三諫者何?以為得君臣之義,必得於郊者,忠厚之至也,冀君覺悟能用之。所以必三年,古者臣下有大喪,君子年不呼其門,所以複君恩。今己所言,不合於禮義,君欲罪之,可得也。《援神契》曰:“三諫待放,複三年,盡也。”所以言放者,臣為君諱,若言有罪放之也。

    所諫事已行者,遂去不留。凡待放者,冀君用其言耳,事已行,各去無為留之。《易》曰:“介如石,不終日,貞吉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三日不朝,孔子行。”

    臣待於郊者,君絕其祿者,示不欲去也,道不合耳。祿參三與之,一留與其妻、長子,使終祭宗廟。賜之環則反,賜之j則去,明君子重恥也。《王度記》曰:反之以j,其不待放者,亦與之物。明有介主無介民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逝將去汝,適彼樂土。”

    或曰:天子之臣,不得言放。天子以天下為家也。親屬諫不待放者,骨肉無相去離之義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司馬皮曰:‘請處乎此,臣請歸。”子皮者,楚公子也,時不待放。

    士不得諫者,士賤,不得豫政事,故不得諫也。謀及之,得固盡其忠耳。《禮·保傅》曰:“大夫進諫,士傳民語。”

    妻得諫夫者,夫婦榮恥共之。《詩》云:“相鼠有體,人而無禮。人而無禮。胡不遄死?”此妻諫夫之詩也,諫不從不得去之者,本娶妻,非為諫正也,故一與齊,終身不改。此地無去夫之義也。

    子諫父,不去者,父子一體而分,無相離之法,猶火去木而滅也。《論語》:“事父母,幾諫。”下言:“又敬不違。”臣之諫君何取法?法金正木也。子之諫父,法火以揉木也。臣諫君以義,故折正之也。子諫父以恩,故但揉之也,木無毀傷也。待放去,取法於水火,無金則相離也。

    諫者何?諫間也,因也,更也,是非相間革更其行也。人懷五常,故有五諫:謂諷諫。順諫,窺諫,指諫,伯諫。諷諫者,智也,患禍之萌,深睹其事,未彰而諷告,此智性也。順諫者,仁也,出詞遜順,不逆君心,仁之性也。窺諫者,禮也,視君顏色,不悅且卻,悅則複前,以禮進退,此禮之性也。指諫者,信也,指質相其事也,此信之性也。伯諫者,義也,惻隱發於中,直言國之害,勵志忘生,為君不避喪身,義之性也。孔子曰:“諫有五,吾從諷之諫。事君,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,去而不訕,諫而不露。”故《曲禮》曰:“為人臣不顯者。”纖微未見於外,如詩所刺也。若過惡已著,民蒙毒螫,天見災變,事白異露,作詩以刺之,幸其覺悟也。

    明王所以立諫諍者,皆為重民而求已失也。《禮·保傅》曰:“於是立進善之旌,懸誹謗之木,建招諫之鼓。”王法立史記事者,以為臣下之儀樣,人之所取法則也。動則當應禮,是以必有記過之史,撤膳之宰。《禮·玉藻》曰:“動則左史書之,言則右史書之。”《禮·保傅》曰:“王失度,則史書之,工誦之,三公進讀之,宰夫撤其膳。是以天子不得為非。故史之義,不書則死,宰不撤膳亦死。

    所以謂之史何?明王者使為之也。謂之宰何?宰,制也,使制法度也。宰所以撤膳何?陰陽不調,五穀不熟,故王者為不盡味而食之。《禮》曰:“一穀不升,不備雞;二穀不升,不備三牲。人臣之義,當掩惡揚美,所以記君過何,各有所緣也。掩惡者,謂廣德宣禮之臣。

    所以為君隱惡何?君至尊,故設輔弼、置諫官,本不當有遺失。故《論語》曰:“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?孔子曰:‘知禮’。”此為君隱也。

    君所以不為臣隱何?以為君之與臣無適無莫,義之與比,賞一善而眾臣勸,罰一惡而眾臣懼。若為卑隱,為不可殆也。故《尚書》曰:“必力賞罰,以定厥功。”

    諸侯臣對天子,亦為隱乎?然。本諸侯之臣,今來者,為聘問天子無恙,非為告君之惡來也。故《孝經》曰:“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,故上下治,能相親也。”

    君不為臣隱,父獨為子隱何?以為父子一體,而分榮恥相及,故《論語》曰:“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直在其中矣。”

    兄弟相為隱乎?曰:然,與父子同義,故周公誅四國,常以祿甫為主也。

    朋友相為隱者,人本接朋結友,為欲立身揚名也。朋友之道有四焉,通財不在其中,近則正之,遠則稱之,樂則思之,患則死之。

    夫妻相為隱乎?《傳》曰:“曾去妻,藜蒸不熟。問曰:‘婦有七出,不蒸亦預乎?’曰:‘吾聞之也,絕交令可友,棄妻令可嫁也。黎蒸不熟而已。何問其故?”此為隱之也。

    ○鄉射

    天所以以親射何?助陽氣達萬物也。春氣微弱,恐物有窒塞,不能自達者。夫射,自內發外,貫堅入剛,象物之生,故以射達之也。

    《含文嘉》曰:“天子射熊。諸侯射麋,大夫射虎、豹,士射鹿、豕。”

    天子所以射熊何?示服猛,巧佞也。熊為獸猛巧者,非但當服猛也。示當服天下巧佞之臣也。諸侯射麋者,示達遠迷惑人也。麋之言迷也。大夫射虎豹何?示服猛也。士射鹿、豕者?示除害也。各取德所能服也。

    大夫、士兩射者人臣,示為君親視事,身勞苦也。或曰:臣陰,故數偶也。侯者,以布為之何,用人事之始也。本正則末正矣。所以名為侯何?明諸侯有不朝者,則射之,故《禮·射祝》曰:“嗟爾不甯侯,爾不朝於王所,以故天下失業。亢而射爾。”所以不射正身何?君子重同類,不忍射之,故畫獸而射之。

    射正何為乎?曰:射義非一也。夫射者,執弓堅固,心平體正,然後中也。二人爭勝,樂以德養也。勝負俱降,以宗禮讓,可以選士。故射選士,大夫勝者。發近而制遠也,其兵短而害長也,故可以戒難也。所以必因射助陽選士者,所以扶助微弱而抑其強,和調陰陽,戒不虞也。何以知為戒難也?《詩》曰:“四矢反兮,以禦亂兮。”因射習禮樂,射於堂上何?示從上制下也。《禮》曰:“賓主執弓請升,射於兩楹之間。”天子射百二十步,諸侯九十步,大夫七十步,士五十步。明尊者所服遠也,卑者所服近也。

    所以十月行鄉飲酒之禮何?所以複尊卑長幼之義。春夏事急,俊井次牆,至有子使父,弟使兄,故以事閒暇,複長幼之序也。

    王者父事三老,兄事五更者何?欲陳孝悌之德,以示天下也。故雖天子,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;必有先也,言有兄也。天子臨辟雍,親袒割牲。尊三老,父象也。謁忠奉幾杖,授安車濡輪,恭綏執授。兄事五更,寵接禮交加客謙敬順貌也。《禮記·祭義》云:“祀於明堂,所以教諸侯之孝也。享三老、五更於太學者,所以諸侯悌也。”不正言父、兄,言五更者何,老者壽考也,欲言所令者多也。更者更也,所更曆者,眾也。即如是,不但言老言三何?欲言其明於天地人之道而老也,五更者,欲言其明於五行之道而更事也。三老、五更幾人乎?曰:各一人。何以知之?既以父事,父一而己,不宜有三。

    ○致仕

    臣七十懸車致仕者,臣以執事趨走為職,七十陽道極,耳目不聰明,Ks之屬,是以退去,避賢者,所以長庶恥也。懸車,示不用也。致仕者,致其事於君。君不使自去者,尊賢者也。故《曲禮》曰:“大夫七十而致仕。”《王制》曰:

“七十致政。”

    卿大夫老,有盛德者留,賜之幾杖,不備之以筋力之禮。在家者,三分其祿,以一與之,所以厚賢也。人年七十,臥非人不溫,適四方,乘安車,與婦人俱,自稱曰老夫。《曲禮》曰:“大夫致仕,若不得謝,則必賜之幾杖。”《王記》曰:“臣致仕於君者,養之以其祿之半。”幾杖所以扶助衰也,故《王制》曰:“五十杖於家,六十杖於鄉,七十杖於國,八十杖於朝。”臣老歸,年九十,君欲有問,則就其室,以珍從,明尊賢也。故《禮·祭義》云:“八十不仕朝,於君問就之。”大夫老歸死,以大夫禮葬,車馬衣服如之何?曰:盡如故也。

    ○辟雍

    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太學何?以為八歲毀齒,始有識知,入學學書計。七八十五,陰陽備,故十五成童志明,入太學,學經術。學之為言覺也,悟所不知也。故學以治性,慮以變情。故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子夏曰:“百工居肆以致其事,君子學以致其道。”故《禮》曰:“十年曰幼,學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。”又曰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學而知之者,次也。”是以雖有自然之性,必立師傅焉。《論語讖》曰:“五帝立師,三王制之。傳曰:黃帝師力牧。帝顓頊師綠圖,帝嚳師赤松子,帝堯師務成子,帝舜師尹壽,禹師國先生,湯師伊尹,文王師呂望,武王師尚父,周公師虢叔,孔子師老聃。”天子太子,諸侯世子,皆就師於外,尊師重先生之道也。《禮》曰:“有來學者,無往教者也。”《易》曰:“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。”《王制》曰:“小學在公宮南之左,太學在郊。”又曰:“天子、太子、群後之太子、公卿大夫之元士嫡子皆造焉。”

    父所以不自教子何?為世瀆也。又授之道當極說陰陽、夫婦變化之事,不可父子相教也。

    師弟子之道有三:《論語》:“朋友自遠方來。”朋友之道也。又曰:“回也,視予猶父也。”父子之道也。以君臣之義教之。君臣之道也。

    天子立辟雍何?所以行禮樂、宣德化也。辟者壁也,象璧圓又以法天;於雍水,側象教化流行也。辟之為言積也,積天下之道德也;雍之為言壅也,壅天下之殘賊。故謂之辟雍也。《王制》曰:“天子曰辟雍,諸侯曰泮宮。”外圓者,欲使觀之均平也。又欲言外圓內方。明德當圓、行當方也。不言圓辟何?又圓於辟何?以知其圓也,以其言辟也。何以知有外也?又《詩》云:“思樂泮水,薄采其荇。”《詩訓》曰:“水圓如璧。”諸侯曰泮宮者,半於天子宮也,明尊卑有差,所化少也。半者象璜也,獨南面禮儀之方有水耳,其餘壅之,言垣,宮名之別尊卑也。明不得化四方也。不曰泮雍何?嫌但半天子制度也。《詩》云:“穆穆魯侯,克明其德。既作泮宮,淮夷攸服。”

    鄉曰庠,堣磣ョC庠者,庠禮義;序者,序長幼也。《禮·五帝記》曰:“帝庠序之學,則父子有親,長幼有序,善如爾舍。”明令必次外然後前民者也,未見於仁,故立庠序以導之也。教民者,皆堣中圻悁茼章D德者,為右師,教堣中坐l弟以道藝、孝悌、行義。立五帝之德,朝則坐於堣妒龤A弟子皆出就農而後罷。示如之,皆入而複罷。其有出入不時,早晏不節,有過,故使語之,言心無由生也。若既收藏,皆入教學,立春而就事,其有賢才美質知學者,足以聞其心,頑鈍之民亦足以別於禽獸,而知人倫,故無不教之民。孔子曰:“以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。”明無不教民也。

    天子所以有靈台者何?所以考天人之心,察陰陽之會,揆星辰之證驗,為萬物獲福無方之元。《詩》云:“經始靈台。”天子立明堂者,所以通神靈,感天地,正四時,出教化,宗有德,重有道,顯有能,褒有行者也。明堂,上圓下方,八窗四闥,布政之宮,在國之陽。上圓法天,下方法地,八窗象八風,四闥法四時,九室法九州,十二坐法十二月,三十六戶法三十六兩,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。

    ○災變

    天所以有災變何?所以譴告人君,覺悟其行,欲令悔過修德,深思慮也。《授神契》曰:“行有玷缺,氣逆於天,情感變出,以戒人也。”

    災異者,何謂也?《春秋潛潭巴》曰:“災之言傷也,隨事而誅;異之言怪也,先發感動之也。”何以言災有哭也?《春秋》曰:“新宮火,三日哭。”《傳》曰:“必三日哭何?禮也。”災三日哭,所以然者,宗廟先禮所處,鬼神無形體,曰今忽得天火,得無為災所中乎?故哭也。變者何謂也?變者,非常也。《耀嘉》曰;“禹將受位,天意大變,迅風靡木,雷雨晝冥。”服秉者何謂也?衣服乍大乍小,言語非常。故《尚書大傳》曰:“時則有服秉也。”孽者何謂也?曰:介蟲生為非常。《尚書大傳》曰:“時則介蟲之孽,時則有龜孽。”堯遭洪水,湯遭大旱,示有譴告乎?堯遭洪水,湯遭大旱,命運時然。所以或災變或異何?各隨其行,因其事也。

    霜之為言亡也,陽以散云。雹之為言合也,陰氣專精,積合為雹。

    日食者必殺之何?陰侵陽也。鼓用牲於社。社者眾陰之主,以朱絲縈之,鳴鼓攻之,以陽責陰也。故《春秋傳》曰:“日食鼓用牲於社。”所以必用牲者,社,地別神也,尊之,故不敢虛責也。日食,大水則鼓於用牲於社,大旱則P祭未雨,非苟虛也,助陽責下,求陰之道也。月食救之者,陰失明也,故角尾交日。月食救之者,謂夫人擊鏡,傅人擊杖,庶人之妻楔搔。太平之時,時雨時霽,下以痗圻茈H時陽,天地之氣宣也。

    ○耕桑

王者所以親耕、後親桑何?以率天下農蠶也。天子親耕以供郊廟之祭,後之親桑以供祭服。《祭義》曰:“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大夫七推。”耕於東郊何?東方少陽,農事始起。桑於西郊?西方少陰,女功所成。故《曾子問》曰:“天子耕東田而三反之。”《周官》曰:“後親桑,率外內婦蠶於北郊。”《禮·祭義》曰:“古者天子諸侯,必有公桑蠶室,近外水為之,築周棘牆,而外閉之者也。”

●卷五

    ○封禪

    王者易姓而起,必升封泰山何?教告之義也。始受命之時,改制應天,天下太平,功成封禪,以告太平也。所以必於泰山何?萬物所交代之處也。必於其於何?因高告高,順其類也,故升封者增高也,下禪梁甫之山基廣厚也。刻石紀號者,著己之功跡也,以自效放也。天以高為尊,地以厚為德,故增泰山之高以放天,附梁甫之基以報地,明天地之所命,功成事遂,有益於天地,若高者加高,厚者加厚矣。或曰:封者,金泥銀繩。或曰:石泥金繩,封以印璽。故孔子曰:“升泰山,觀易姓之王,可得而數者七十有餘。

    封者廣也,言禪者,明以成功相傳也。梁甫者,太山旁山名,正於梁甫何?以三皇禪於繹繹之山,明己成功而去,有德者居之。繹繹者,無窮之意也。五帝禪於亭亭者,制度審諦、德著明也。三王禪於梁甫之山者,梁信也,甫輔也,輔天地之道而行之也。太平乃封知告於天,必也於岱宗何?明知易姓也。刻石紀號,知自紀於百王也。燎祭天,報之義也,望祭山川,祀群神也。《詩》云:“於皇明周,陟其高山。”言周太平,封太山也。又曰:“墮山喬獄,允猶翕河。”言望祭山川百神來歸也。

   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,以為王者承統理,調和陰陽,陰陽和,萬物序,休氣充塞,故符瑞並臻,皆應德而至。德至天則斗極明,日月光,甘露降;德至地則嘉禾生,{莢起,j鬯出,太平感;德至文表則景星見,五緯順軌;德至草木朱草生,木連理;德至鳥獸則鳳皇翔,鸞鳥舞,麒麟臻,白虎到,狐九尾,白雉降,白鹿見,白鳥下;德至山陵則景雲出,芝實茂,陵出異丹,阜出蓮莆,山出器車,澤出神鼎;德至淵泉則黃龍見,醴泉通,河出龍圖,洛出龜書,江出大貝,海出明珠;德至八方則祥風至佳氣時喜,鍾律調,音度施,四夷化,越裳貢。

    孝道至則以蓮莆者,樹名也,其葉大於門扇,不搖自扇,於飲食清涼,助供養也。繼嗣平明則賓連生於房戶。賓連者,木名也,連累相承,故在於房戶,象繼嗣也。日曆得其分度,則{莢生於階間。{莢樹名也,月一日生一莢,十五日畢,至十六日去莢,故莢階生似日月也。賢不肖位不相逾,則平路生於庭。平路者,樹名也,官位得其人則生,失其人則死。

    狐九尾何?狐死首丘,不忘本也,明安不忘危也。必九尾者也?九妃得其所,子孫繁息也。於尾者何?明後當盛也。

    景星者,大星也。月或不見,景星常見,可以夜作,有益於人民也。

    甘露者,美露也,降則物無不盛者也。

    朱草者,赤草也,可以染絳,別尊卑也。

    醴泉者,美泉也,狀若醴酒,可以養老也。

    嘉禾者,大禾也,成王時有三苗異畝而生,同為一穗大幾盈車,長幾充箱。民有得而上之者,成王訪周公而問之,公曰:“三苗為一穗,天下當和為一乎!”以是果有越裳氏重九譯而來矣。

    ○巡狩

    王者所以巡狩者何?巡者循也,狩牧也,為天下循行守牧民也。道德太平,恐遠近不同化,幽隱有不得所,考禮義,正法度,同律曆,計時月,皆為民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遂覲東後,葉時月,正日,同律度量衡,修五禮。”《尚書大傳》曰:“見諸侯,問百年,太師陳詩,以觀民命風俗;命市納賈,以觀民好惡;山川神祗,有不舉者為不敬,不敬者削以地;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,不孝者黜以爵;變禮易樂為不從,不從君流;改制度衣服為畔,畔者君討,有功者賞之。”《尚書》曰:“明試以功,車服以庸。”

    巡狩所以四時出何?當承宗廟,故不逾時也。以夏之仲月者,同律度當得其中也。二月、八月晝夜分,五月、十一月陰陽終。《尚書》曰:“二月東巡守,至於岱宗柴。五月南巡狩,至於南嶽,八月西巡狩,至於西嶽。十有一月朔巡狩,至於北嶽。”

    所以五歲巡狩何?為大煩也,過五年為太疏也。因天道時有所生,歲有所成。三歲一閏,天道小備;五歲再閏,天道大備。故五歲一巡狩,三年小備,二伯出,述職黜陟。

    一年物有終始,歲有所成,方伯行國;時有所生,諸侯行邑。《傳》曰:“周公入為三公,出為二伯,中分天下,出黜陟。”《詩》曰:“周公東征,四國是皇。”言東征述職,周公黜陟而天下皆正也。又曰:“蔽芾甘棠,勿翦勿伐,召伯所茇。”言邵公述職,親說舍於野樹之下也。《春秋梁傳》曰:“古之君民以時視民之勤。”

    巡狩祭天何?本巡狩為祭天,告至。《尚書》曰:“東巡狩,至於岱宗,柴也。”王者出必告廟何?孝子出辭、反面,事死如事生。《尚書》曰:“歸假於祖禰。”《曾子問》曰:“王者、諸侯出,稱告祖禰,使祝遍告五廟。”尊親也。王者將出告天者,示不專也。故《王制》曰:“類於上帝,宜乎社,造於禰。”類祭以祖配不曰接者,尊無二禮,尊尊之義。造於禰,獨見禰何?辭從卑,不復留尊者之命,至禰不嫌不至祖。即祭告天,為告事也,祖,為出辭也。義異。告於尊者,然後乃辭出。

    王者、諸侯出,必將主何?示有所尊。故《曾子問》曰:“王者將出,必以遷廟主行,載於齊車,示有尊也。”無遷主以幣帛主告於祖禰廟,遂奉以出,每舍奠焉。”蓋貴命也。”必以遷主者,明廟不可空也。

    王者巡狩,諸侯待於境者何?諸侯以守蕃為職也。《禮·祭義》曰:“天子巡狩,諸侯待於境也。”

    王者巡狩,必舍諸侯祖廟何?明尊無二上也,故《禮·坊記》曰:“君適其臣,升自阼階。”示不敢有其室也。《禮》曰:“天子適諸侯,必舍其祖廟。”

    王者出,一公以其屬守,二公以其屬從也。

    王者巡狩,崩於道,歸葬何?夫太子當為喪主,天下皆來奔喪。京師,四方之中也。即如是,舜葬蒼梧、禹葬會稽?於時尚質,故死則止葬,不重煩擾也。

    何以知太平乃巡狩?以武王不巡狩,至成王乃巡狩。

    嶽者何謂也?嶽之為言桶,桶功德。東方為岱宗者?言萬物更相代於東方也。南方為霍山者?霍之為言護也,言萬物護也,太陽用事,護養萬物也。西方為華山者?華之為言獲也,言萬物成熟,可得獲也。北方為琱s?琲怴A常也,萬物伏藏於北方,有常也。中央為嵩山,言其後大之也。故《尚書大傳》曰:“五嶽謂岱山、霍山、華山、琱s、嵩山也。”謂之瀆何?瀆者,濁也,中國垢濁,發源,東注海,其功著大,故稱瀆也。《爾雅》云:“江、河、淮、濟,為四瀆也。”

    ○考黜

    諸侯所以考黜何?王者所以勉賢抑惡,重民之至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三載考績,三考黜陟。”

    禮記九錫:車馬、衣服、樂、朱戶、納陛、虎賁、]鉞、弓矢、j鬯,皆隨其德可行而賜車馬,能安民者賜衣服,能使民和樂者賜以樂,民眾多者賜以朱戶,能進善者賜以納陛,能退惡者賜虎賁,能誅有罪者賜以]鉞,能征不義者賜以弓矢,孝道備者賜以j鬯,以先後與施行之次,自不相逾,相為本末。然安民然後富貴而後樂,樂而後眾乃多賢,賢乃能進善,進善乃能退惡,退惡乃能斷刑。內能正已,外能正人,內外行備,孝道乃生。

    能安民故賜車馬,以著其功德,安其身。能使人富足,衣食倉廩實,故賜衣服,以彰其體。能使民和樂,故賜之樂,以事其先也。《禮》曰:“夫賜樂者,不得以時王之樂,事其宗廟也。”朱,盛色,戶,所以紀民數也,故民眾多賜朱戶也。古者人君下賢,降階一等而禮之,故進賢賜之納陛,以優之也。既能進善,當能戒惡,故賜虎賁。虎賁者所以戒不虞而距惡。距惡當斷刑,故賜之]鉞,所以斷大刑。刑罰既中,則能征不義,故賜弓矢,弓矢所以征不義、伐無道也。圭瓚j鬯,宗廟之盛禮,故孝道備而賜之j鬯,所以極著孝道。孝道純備,故內和外榮,玉以象德,金以配情,芬香條鬯以通神靈。玉飾其本君子之性,金飾其中君子之道。君子有黃中通理之道美素德。金者,精和之至也;玉者,德美之至也;鬯者,芬香之至也。君子有玉瓚、j鬯乎,車者以配道德也,其至矣,合天下之極美以通其志也,其唯玉瓚、j鬯乎。

    車者,謂有赤有青之蓋,朱輪、特能居前左右寢米庶也。以其進止有節,德綏民,路車乘馬,以安其身。言成章,行成規,卷龍之衣服,表顯其德。長於教誨,內懷至仁,則賜時王樂,以化其民。尊賢達德,動作有禮,賜之納陛以安其體,居處修治,房內節,男女時配,貴賤有別,則賜朱戶,以明其德列。威武有矜,嚴仁堅強,賜以虎賁,以備非常。喜怒有節,誅伐刑,賜以]鉞,使得專殺。好惡無私,執義不傾,賜以弓矢,使得專征。孝道之美,百行之本也,故賜以瓚,得專為賜也。故《王制》曰:“賜之弓矢然後專殺。”又曰:“賜圭瓚然後為暢,未賜者,資暢於天子。”《王度記》曰:“天子鬯、諸侯薰、大夫杞蘭、庶人艾。”

    車馬、衣服、樂三等者,賜與其物,《禮》:“天子賜諸侯民服車,路先設,路下四惡之。”又曰:“諸公奉選服。”《王制》曰:“天子賜諸侯樂則,以c將之。”《詩》曰:“君子來朝,何錫與之。雖無與之,路車乘馬,又何與之?玄袞及黼。”《書》曰:“明試以功,車服以庸。”朱戶、納陛、虎賁者,皆與之制度,而]鉞、弓矢、玉钅贊皆與之,物各因其宜也。j者,黑黍,一稃二米。鬯者,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釀之成為鬯。陽達於牆屋,入於淵泉,所以灌地降神也。玉瓚者,器名也,所以灌鬯之器也,以圭飾其柄,灌鬯貴玉器也。

    所以三歲一考績何?三年有成,故於是賞有功,黜不肖。《尚書》曰:“三載考績,三考黜陟。”何以知始考輒黜之?《尚書》曰:“三年一考,少黜以地。”《書》所以言三考黜者,謂爵土異也。小國考之有功,增土進爵;後考無功,削黜,後考有功,上而賜之矣。五十堣ㄨL五賜而進爵土,七十堣ㄨL七賜而進爵土,能有小大,行有進退也。一說:盛德始封百里者,賜三等,得征伐、專殺、斷獄。七十塈B始封賜二等,至虎賁百人。後有功,賜弓矢。後有功,賜j鬯,增爵為侯,益土百里。複有功,入為三公。五十堣l男始封賜一等,至樂則。複有功,稍賜至虎賁,增爵為伯。複有功,稍賜至j鬯,增爵為侯。未賜]鉞者,從大國連率、方伯而斷獄。

    受命之五,致太平之主,美群臣上下之功,故盡封之。及中興征伐,大功皆封,所以著大功。盛德之士亦封之,所以尊有德也。以德封者,必試之為附庸,三年有功,因而封五十堙C元士有功者亦為附庸,世其位。大夫有功成,封五十堙C卿功成,封七十堙C公功成,封百里。士有功德遷為大夫,大夫有功德遷為卿,卿有功德遷為公,故爵主有德、封主有功也。

    諸侯有九賜習其賜者何?子之能否未可知也。或曰得之,但未得行其習以專也,三年有功則皆得用之矣。二考無功則削其地,而賜自並知,明本非其身所得也。身得之者,得以賜,當稍黜之,爵所以封賢也。三公功成當封而死,得立其子為附庸,賢者之體能有一也,不二矣。一削為七十堳J,再削為七十塈B,三削為寄公。七十塈B,一削為五十塈B,一削為五十堣l,三削地盡。五十堣l,一削為三十堣l,再削為三十堥k,三削地盡。五十堥k,一削為三十堥k,再削為三十堛庸,三削爵盡。

    所以至三削何?禮成於三,三三而不改,雖反無益矣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三考黜陟。”

    先削地、後絀爵者何?爵者,尊號也;地者,人所任也。今不能治廣土眾民,故先削其土地也。故《王制》曰:“宗廟有不順者,君絀以爵;山川神祗有不舉者,君削以地。”明爵土不相隨也。或曰:惡人貪狼重土,故先削其所重者以懼之也。

    諸侯始封爵土相隨者何?君子重德薄刑,賞疑從重,《詩》云:“三曰叔父,

建爾元子,俾侯於魯。”

    君幼稚,唯考不黜者何?君子不備責童子也。《禮》八十曰耄,九十曰悼,

悼與耄。雖有罪,不加刑焉。

    二王后不貶黜者何?尊賓客、重先王也,以其當公也。罪惡足以絕之即絕,更立其次。周公誅祿甫,立微子。

    妻父母不削,己昆弟削而不黜何?非以賢能得之也。至於老小但令得大夫受其罪而已。

    諸侯喑聾跛^惡疾,不免黜者何?尊人君也。《春秋》曰:“甲戌、己醜,陳侯鮑卒。”《傳》曰:“甲戌之日亡,己醜之死而得。”有狂易之病,蜚亡而死,由不絕也。

世子有惡疾廢者何?以其不可承先祖也,故《春秋傳》曰:“兄弟何以不立?疾也。何疾?惡疾也。

●卷六

    ○王者不臣

    王者所以不臣三,何也?謂天王之後,妻之父母,夷狄也。不臣二王之後者,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。《詩》云:“有客有客,亦白其馬。”謂微子朝周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虞賓在位。”不臣丹朱也。不臣妻父母何?妻者,與己一體,恭承宗廟,欲得其歡心,上承先祖,下繼萬世,傳於無窮,故不臣也。《春秋》曰:“紀季薑歸於京師。”父母之於子,雖為王后,尊不加於父母,加王何。王者不臣也。又譏宋三世內娶於國中,謂無臣也。夷狄者,與中國絕域異俗,非中和氣所生,非禮義所能化,故不臣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夷狄相誘,君子不疾。”《尚書大傳》曰:“正朔所不加,即君子所不臣也。”

    王者有不臣者五,謂祭屍、受授之師,將帥用兵、三老、五更。不臣祭屍者,方與尊者配也。不臣受授之師者,尊師重道,欲使極陳天人之意也,故《禮·學記》曰:“當其為師,則不臣也。當其為屍,則不臣也。”不臣將帥用兵者,重士眾為敵國,國不可從外治,兵不可從內禦,欲成其威,一其令。《春秋》之義,兵不稱使,明不可臣也。不臣三老、五更者,欲率天下,為人子弟。《禮》曰:“父事三老,兄事五更。”

    王者不純臣諸侯何?尊重之。以其列土傳子孫,世世稱君,南面而治。凡不臣異。朝則迎之於著,覲則待之於阼階,升階自西階,為庭燎,設九賓,享禮而後歸。是異於眾臣也。

    始封之君不臣諸父、弟何?不忍以己一日之功德加於諸父、昆弟也。故《禮·服傳》曰:“封君之子不臣諸父,封君之孫盡臣之。”

    《禮·服傳》曰:“子得為父臣者,不遺善之義也。”《詩》云:“文武受命,召公雖翰。”召公,文王子也。《傳》曰:“子不得為父臣者,閨門尚和,朝廷尚敬,人不能無過失,為恩傷義也。”

    王者臣不得為諸侯臣,以其尊當與諸侯同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許公不世,待以初。”或曰:王者臣得複為諸侯臣者,為衰世主上不明,賢者非其罪而去,道不施行,百姓不得其所,複令得為諸侯臣,施行其道。《易》曰:“不事王侯。”此據言王之致仕臣也,言不事王可知,複言侯者,明年少複得仕於諸侯也。

    王者臣有不名者五:先王老臣不名。親與先王戮力共治國同功於天下,故尊而不名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咨,爾伯。”不言名也,不名者,貴賢者而已。共成先祖功德,德加於百姓者也。《春秋》曰:“單父不言名。”《傳》曰:“大夫之命於天子者大也。”盛德之士不名,尊賢也。《春秋》曰:公弟叔ツ。”諸父、諸兄不名。諸父、諸兄者,親與己父、兄有敵體之義也。《詩》云:“王曰叔父。”《春秋傳》曰:“王禮者何?無長之稱也。不名盛德之士者,不可屈爵祿也。”故《韓詩內傳》曰:“師臣者帝,交友受臣者王,臣臣者爵,魯臣者亡不行。”

    ○蓍龜

    天子下至士,皆有蓍龜者,重事決疑,亦不自專。《尚書》曰:“女則有大疑,謀及卿士,謀及庶人,謀及蔔筮。”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zz者,莫善乎蓍龜。

    《禮三正記》曰:“天子龜長一尺二寸,諸侯一尺,大夫八寸,士六寸。龜陰,故數偶也。天子蓍長九尺,諸侯七尺,大夫五尺,士三尺。蓍陽,故數奇也。”

    所以先謀及卿士何?先盡人事,念而不能得,思而不能知,然後問於蓍龜。聖人獨見先睹,必問著龜何?示不自專也。或曰:清微無端緒,非聖人所及,聖人亦疑之。《尚書》曰:“女則有疑。”謂武王也。乾草枯骨,眾多非一,獨以灼龜何?此天地之間壽考之物,故問之也。龜之為言久也,蓍之為言耆也,久長意也。龜曰蔔、蓍曰筮何?蔔,赴也,爆見兆h也;者信也,見其卦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蔔三龜。”《禮·士冠經》曰:“筮於廟門外。”

    筮畫卦所以必於廟何?托義歸智於先祖至尊,故因先祖而問之也。

    卜,春秋何方?以為於西方東面,蓋蓍之處也。卜時西向,己蔔退,東向。問蓍於東方面,以少問老之義。

    皮弁素積,求之於質也。《禮》曰:“皮弁素積,筮於廟門之外。”

    或曰:天子占卜九人,諸侯七人,大夫五人,士三人。又《尚書》曰:“三人占,則從二人之言。”

    不見吉凶於蓍,複以卜何?蓍者,陽道多變,變乃成。

    龜以荊火灼之何?《禮·雜記》曰:“龜,陰之老也。蓍,陽之老也。龍非水不處,龜非火不兆。以陽動陰也。”必以荊者,取其究音也。《禮三正記》曰:“灼龜以荊。”以火動龜,不以水動蓍何?以為嘔則是也。

    蓍龜敗則埋之何?重之,不欲人襲尊者也。

    《周官》曰:“凡國之大事,先筮而後蔔。凡蔔,人君視體,大夫視色,士視墨。”“凡人卜事,視高,揚火以作龜。”“凡取龜用秋時,攻龜用冬時。”

    ○聖人

    聖人者何?聖者,通也,道也,聲也。道無所不通,明無所不照,聞聲知情,與天地合德,日月合明,四時合序,鬼神合吉凶。《禮別名記》曰:“五人曰茂,十人曰選,百人曰俊,千人曰英,倍英曰賢,萬人曰傑,萬傑曰聖。”

    聖人未沒時,寧知其聖乎?曰知之。《論語》曰:“太宰問子貢曰:‘夫子聖者歟?’孔子曰:‘太宰知我乎?’”聖人亦自知聖乎?曰:知之。孔子曰:“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。”

    何以知帝、王聖人也?《易》曰:“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,於是始作八卦。”又曰:“聖人之作易也。”又曰:“伏羲氏沒,神農氏作。神農沒,黃帝、堯、舜氏作。”文俱言作,明皆聖人也。《論語》曰:“聖乎堯舜,其由病諸。”

    何以言禹、湯聖人?《論語》曰:“巍巍乎舜、禹之有天下而不預焉。”與舜比方巍巍,知禹、湯聖人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湯以盛德,故放桀。”

    何以言文王、武王、周公皆聖人?《詩》曰:“文王受命。”非聖不能受命。《易》曰:“湯武革命,順乎天。”湯武與文王比方。《孝經》曰:“則周公其人也。”下言“夫聖人之德,又何以加於孝乎?”

    何以言皋陶聖人也?以《自篇》曰:“若稽古皋陶”。聖人而能為舜陳道。“朕言惠可底行。”又:“旁施象刑,維明”。

    又聖人皆有表異,《傳》曰:“伏羲祿、衡連珠、唯大目、鼻龍伏,作《易》八卦以應樞。黃帝顏,得天匡陽,上法中宿,取象文昌。顓頊戴午,是謂清明,發節移度,蓋象招搖。帝嚳駢齒,上法月參,康度成紀,取理陰陽。堯眉八彩,是謂通明,曆象日月、璿璣玉衡。舜重瞳子,是謂玄景,上應攝提,以象三光。”

    《禮》曰:“禹耳三漏,是謂大通,興利除害,決河疏江。皋陶馬喙,是謂至誠,決獄明白,察於人情。湯臂三肘,是謂柳翼,攘去不義,萬民鹹息。文王四乳,是謂至仁,天下所歸,百姓所親。武王望羊,是謂攝揚,盱目陳兵,天下富昌。周公背僂,是謂強俊,成就周道,輔於幼主。孔子反宇,是謂尼甫,立德澤所興,藏元通流。”聖人所以能獨見前睹,與神通精者,蓋皆天所生也。

    ○八風

    風者何謂也?風之為言萌也,養物成功,所以象八卦。

    陽立於五,極於九,五九四十五日變,變以為風,陰合陽以生風。距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。條者,王也。四十五日明庶風至。明庶者,迎眾也。四十五日清明風至。清明者,青芒也。四十五日景風至。景大風,陽氣長養。四十五日涼風至。涼,寒也,行陰氣也。四十五日昌盍風至。戒收藏也。四十五日不周風至。不周者,不交也,陰陽未合化也。四十五日廣莫風。廣莫者,大也,同陽氣也。

    故曰:條風至地暖,明庶風至萬物產,清明風至物形乾,景風至棘造實,涼風至黍禾乾,昌盍風至生薺麥,不周風至蟄蟲匿,廣莫風至則萬物伏。是以王者承順之,條風至則出輕刑、解稽留,明庶風至則修封疆、埋田疇,清明風至出幣帛、使諸侯,景風至則爵有德、封有功,涼風至報地德,化四鄉,昌盍風至則申象刑、飾b倉,不周風至則築宮室、修城郭,廣莫風至則斷大辟、行獄刑。

    ○商賈

商、賈何謂也?商之為言,商其遠近、度其有亡、通四方之物,故謂之商也。賈之為言固,固有其用物以待民來,以求其利者也。行曰商,止曰賈。《易》曰:“先王以至日閉關,商旅不行,後不省方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沽之哉,我待賈者也。”即如是,《尚書》曰:“肇牽車牛,遠服賈用”?方言遠行可知也。方言欽厥父母,欲留供養之也。

●卷七

    ○文質

    王者始立,諸侯皆見何?當受法稟正教也。《尚書》:“輯五瑞,覲四嶽。”謂舜始即位,見四方諸侯,合符信。《詩》云:“玄王桓撥,受小國是達,受大國是達。”言湯王天下,大小國諸侯皆來見,湯能通達以禮義也。《周頌》曰:“烈文辟公,錫茲祉福。”言武王伐紂定天下,諸侯來會,聚於京師受法度也。遠近莫不至,受命之君天之所興,四方莫敢違,夷狄鹹率服故也。

    何謂五瑞,謂、璧、琮、璜、璋也。《禮》曰:“天子尺有二寸。”又曰:“博三寸,剡上寸半,厚半寸。半為璋。方中圓外曰璧。半璧曰璜。圓中牙身玄外曰琮。《禮記王度》曰:“王者,有象君之德,燥不輕,濕不重,薄不澆,廉不傷,疵不掩,是以人君寶之。”天子之純玉尺有二寸。公侯九寸,四玉一石也。伯、子、男俱三玉二石也。

    五玉者各何施?蓋以為璜以徵召,璧以聘問,璋以發兵,以信質,琮以起土功之事也。

    以為信者何?者兌上,象物皆生,見於上也。信莫著於作見,故以為信,而見萬物之始,莫不自潔。之為言潔也,上兌陽也,下方陰也。陽尊,故其禮順備也。在位東方,陽見義於上也。

    璧以聘問何?璧者,方中圓外,象地,地道安寧而出財物,故以璧聘問也。方中,陰德方也。圓外,陰系於陽也。陰德盛於內,故見象於內,位在中央。璧之為言積也,中央,故有天地之象,所以據用也。內方象地,外圓象天也。

    璜所以徵召何?璜者,半璧,位元在北方,北陰極而陽始起,故象半陰。陽氣始施,徵召萬物,故以徵召也。不象陰何?陽始物微,未可見。璜者,橫也,質尊之命也。陽氣橫於黃泉,故曰璜。璜之為言光也,陽光所及,莫不動也。象君之威命所加,莫敢不從,陽之所施,無不節也。

    璋以發兵何?璋半,位在南方,南方陽極而陰始起,兵亦陰也,故以發兵也。不象其陰何?陰始起物尚凝,未可象也。璋之為言明也,賞罰之道,使臣之禮,當章明也。南方之時,萬物莫不章,故謂之璋。

    琮以起土功發聚眾何?琮之為言聖也,象萬物之宗聚聖也,功之所成,故以起土功發眾也。位西方,西方陽收功於內,陰出城於外,內圓象陽,外直為陰,外牙而內湊,象聚會也,故謂之琮。後夫人之財也。

    五玉所施非一,不可勝條,略舉大者也。

    合符信者,謂天子執瑁以朝諸侯,諸侯執圭以覲天子。瑁之為言冒也,上有所覆,下有所冒。故《覲禮》曰:“侯氏執圭升堂。”《尚書大傳》:“天子執瑁以朝諸侯。”又曰:“諸侯執所受圭與璧朝於天子,無過者複得其以歸其拜,有過者留其圭,能正行者複還其。三年不復,少絀以爵。圭所以還何?以為琮信瑞也。璧所以留者,以財幣盡輒更造。何以言之?《禮》曰:“圭造尺八寸。”有造圭,門得造璧也。公圭九寸,四玉一石。何以知不以玉為四,器石持為也?以《尚書》合言五玉也。

    臣見君所以有贄何?贄者,質也,質己之誠,致己之悃幅也。王者緣臣子心以為之制,差其尊卑,以副其意也。公、侯以玉為贄者,玉取其燥不輕,濕不重,公之德全,輕以羔者,取其群不黨。卿職在盡忠率下,不阿黨也。大夫以雁為贄者,取其飛成行,列。大夫職在以奉命之適四方,動作當能自正以事君也。士以雉為贄者,取其不可誘之以食,懾之以威,必死不可生畜。士行威守節死義,不當移轉也。《曲禮》曰:“卿羔、大夫以雁、士以雉為贄,庶人之贄匹,童子委贄而退。野外軍中無贄,以纓、拾、矢可也。”言必有贄也。匹謂鶩也。

    卿、大夫贄,古以鹿今以羔、雁何?以為古者質,取其內,謂得美草鳴相呼;今文取其外,謂羔跪乳、雁有行列也。《禮·相見經》曰:“上大夫相見,以羔左顧右贄執。明古以鹿,今以羔也。卿、大夫贄變,君與士贄不變何?人君至尊,極美之物以為贄;士賤伏節死義,一介之道也,故不變。私相見亦有贄何?所以相尊敬,長和睦也。朋友之際,五常之道,有通財之義,振窮救急之意,中心好之,欲飲食之,故財幣者所以副至意也。《禮·士相見經》曰:“上大夫相見以雁。士冬以雉,夏以脯也。”

    婦人之制以棗栗暇修者,婦人無專制之義,禦眾之任,交接辭讓之禮,職在供養饋食之間,其義一也。故後夫人以棗栗暇修者,凡內修陰也。又取其朝早起,栗戰忄栗自正也。暇修者,脯也。故《春秋傳》曰:“宗婦覿用幣,非禮也。然則棗栗云乎?暇修云乎?”

    子見父無贄何?至親也,見無時,故無贄。臣之事君以義合也,得親供養,故質己之誠,副已之意,故有贄也。

    ○三正

    王者受命必改朔何?明易姓,示不相襲也。明受之於天,不受之於人,所以變易民心,革其耳目,以助化也。故《喪服大傳》曰:“王始起,改正朔、易服色、殊徽號、異器械、別衣服也。”是以禹舜雖繼太平,猶宜改以應天。王者改作樂,必得天應而後作何?重改制也。《春秋瑞應傳》曰:“敬受瑞應而王,改正朔,易服色。”《易》曰:“湯武革命,順乎天而應乎民”也。

    文家先改正、質家先改正,質家先伐何?改正者文,伐者質。文家先其文,質者先其質。《論語》曰:“予小子履,敢用玄牡,敢昭告於皇王后帝。”此湯伐桀告天以夏之牲也。《詩》云:“命此文王,於周於京。”此言文王改號為周,易邑為京也。又曰:清酒既載,も牡既備。言文王之牲周も。周尚赤也。

    正朔有三何?本天有三統,謂三微之月也。明王者當奉順而成之,故受命各統一正也,敬始重本也。朔者,蘇也,革也,言萬物革更於是,故統焉。《禮三正記》曰:“正朔三而改,文質再而複也。”

    三微者,何謂也?陽氣始施,黃泉,萬物動微而未著也。十一月之時,陽氣始養根株,黃泉之下,萬物皆赤。赤者,盛陽之氣也,故周為天正,色尚赤也。十二月之時,萬物始牙而白。白者陰氣,故殷為地正,色尚白也。十三月之時,萬物始達,孚由而出,皆黑,人得加功,故夏為人正,色尚黑。《尚書大傳》曰:“夏以孟春月為正,殷以季冬月為正,周以仲冬月為正。夏以十三月為正,色尚黑,以平旦為朔。殷以十二月為正,色尚白,以雞鳴為朔。周以十一月為正,色尚赤,以夜半為朔。”不以二月後為正者,萬物不齊,莫適所統,故必以三微之月也。三正之相承,若順連環也。孔子承周之弊,行夏之陸,知繼十一月正者當用十三月也。

    天道左旋,改正者右行何也?改正者,非改天道也,但改日月耳。日月右行,故改正亦右行也。

    日尊於月,不言正日言正月何也?積日成月,物隨月而變,故據物為正也。

    天質地文,質者據質,文者據文,周反統天正何也?質文再而複,正朔三而改,三微、質文數不相配,故正不隨質文也。

    王者受命而起,或有所不改者何也?王者有改道之文,無改道之質。如君南面,臣北面,皮弁素積,聲味不可變,哀戚不可改,百王不易之道也。

    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後何也?所以尊先王,通天下之三統也。明天下非一家之有,謹敬謙讓之至也。故封之百里,使得服其正色,用其禮樂,永事先祖。《論語》曰:“夏禮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;殷禮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”《春秋傳》曰:“王者存二王之後,使服其正色,行其禮樂。”《詩》曰:“厥作P將,常服黼旱。”言微子服殷之冠,助祭於周也。《周頌》曰:“有客有客,亦白其馬。”此微子朝周也。二王之後若有聖德受命而王,當因其改之耶?天下之所安得受命耶,非其運次者。

    王者,必一質一文何?以承天地,順陰陽。陽之道極則陰道受,陰之道極則陽道受,明二陰二陽不能相繼也。質法天、文法地而已,故天為質,地受而化之,養而成之,故為文。《尚書大傳》曰:“王者一質一文,據天地之道。”《禮三正記》曰:“質法天,文法地也。”帝王始起,先質後文者,順天下之道、本末之義、先後之序也。事莫不先有質性,乃後有文章也。

    ○三教

    王者設三教何?承衰救弊,欲民反正道也。三王之有失,故立三教,以相指受。夏人之王教以忠,其失野,救野之失莫如敬。殷人之王教以敬,其失鬼,救鬼之失莫如文。周人之王教以文,其失薄,救薄之失莫如忠。繼周尚黑,制與夏同。三者如順連環,周而復始,窮則反本。

    《樂稽耀嘉》曰:“顏回向三教變,虞夏何如?”曰:教者,所以追補敗政,靡弊溷濁,謂之治也。舜之承堯,無為易也。”或曰:三教改易,夏後氏始。高宗亦承弊,所以不改教何?明子無改父之道也。何以知高宗不改之?以周之教承以文也。三教所以先忠者,行之本也。三教一體而分,不可單行,故王者行之有先後。何以言三教並施、不可單行也?以忠、敬、文無可去者也。

    教所以三何?法天、地、人,內忠外敬,文飾之,故三而備也。即法天、地、人,各何施?忠法人,敬法地,文法天。人道主忠,人以至道教人,忠之至也;人以忠教,故忠為人教也。地道謙卑,天之所生,地敬養之,以敬為地教也。

    教者,何謂也?教者,效也。上為之,下效之,民有質樸,不教而成。故《孝經》曰:“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。”《尚書》曰:“以教祗德。”《詩》云:“爾之教矣,欲民斯效。”

    忠形於悃誠,故失野;敬形於祭祀,故失鬼;文形於飾兒,故失薄。

    夏後氏用明器,殷人用祭器,周人兼用之何?謂曰:夏後氏教以忠,故先明器,以奪孝子之心也。殷教以敬,故先祭器,敬之至也。周人教以文,故兼用之,周人意至文也。孔子曰:“之死而致死之,不仁而不可為也;之死而致生之,不知而不可為也。”故有死道焉,以奪孝子之心也;有生道焉,使人勿倍也。故竹器不成用,木器不成斫,瓦器不成沫,琴瑟張而不平,竽笙備而不和,有鍾磬而無иね縣,示備物而不可用也。孔子曰:“為明器者善,為俑者不仁。塗車羞靈,自古有之。言今古皆然也。”

    ○三綱六紀

    三綱者何謂也?謂君臣、父子、夫婦也。六紀者,謂諸父、兄弟、族人、諸舅、師長、朋友也。故君為臣綱,夫為妻綱。又曰:“敬諸父兄,六紀道行,諸舅有義,族人有序,昆弟有親,師長有尊,朋友有舊。”何謂綱紀?綱者,張也;紀者,理也。大者為綱,小者為紀,所以張理上下,整齊人道也。人皆懷五常之性,有親愛之心,是以綱紀為化,若羅綱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。《詩》云:“zz我王,綱紀四方。”

    君臣,父子,夫婦,六人也,所以稱三綱何?一陰一陽謂之道。陽得陰而成,陰得陽而序,剛柔相配,故六人為三綱。

    三綱法天、地、人,六紀法六合。君臣法天,取象日月屈信歸功天也。父子法地,取象五行轉相生也。夫婦法人,取象人合陰陽有施化端也。六紀者為三綱之紀者也。師長君臣之紀也,以其皆成己也;諸父兄弟父子之紀也,以其有親恩連也;諸舅朋友夫婦之紀也,以其皆有同志為紀助也。

    君臣者,何謂也?君,群也,下之所歸心;臣者,糸堅也,屬志自堅固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君處此,臣請歸也。”

    父子者,何謂也?父者,矩也,以法度教子;子者,孳孳無已也。故《孝經》曰:“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”夫婦者,何謂也?夫者,扶也,以道扶接也;婦者,服也,以禮屈服。《昏禮》曰:“夫親脫婦之纓。”《傳》曰:“夫婦判合也。”朋友者,何謂也?朋者,黨也;友者,有也。《禮記》曰:“同門曰朋,同志曰友。”朋友之交,近則謗其言,遠則不相訕。一人有善,其心好之;一人有惡,其心痛之。貨則通而不計,共憂患而相救。生不屬,死不托。故《論語》曰:“子路云:‘願車馬衣輕裘,與朋友共敝之。’”又曰:“朋友無所歸,生於我乎,死於我乎殯。”朋友之道,親存不得行者二:不得許友以其身,不得專通財之恩。友饑則白之於父兄,父兄許之,乃稱父兄與之,不聽則止。故曰:友饑為之減餐,大寒為之不重裘。故《論語》曰:“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聞斯行之也!”

男稱兄弟,女稱姊妹何?男女異姓,故別其稱也。何以言之?《禮親屬記》曰:“男子先生稱兄,後生稱弟;女子先生為姊,後生為妹。”父之昆弟不俱謂之世叔,父之女昆弟俱謂之姑,何也?以為諸父曰內,親也,故別稱之也;姑當外適人,疏,故總言之也。至姊妹亦當外適人,所以別諸姊妹何?以為事諸姑禮等,可以外出又同,故稱略也;至姊妹雖欲有略之,姊尊妹卑,其禮異也。《詩》云:“問我諸姑,遂及伯姊。”謂之舅姑者何?舅者,舊也;姑者,故也。舊、故之者,老人之稱也。謂之姊妹何?姊者,咨也;妹者,末也。謂之兄弟何?兄者,況也;況父法也;弟者,悌也,心順行篤也。稱夫之父母謂之舅姑何?尊如父而非父者,舅也;親如母而非母者,姑也。故稱夫之父母為舅姑也。

●卷八

    ○性情

    性情者,何謂也?性者,陽之施;情者,陰之化也。人稟陰陽氣而生,故內懷五性六情。情者,靜也,性者,生也,此人所稟六氣以生者也。故《鉤命決》曰:“情生於陰,欲以時念也;性生於陽,以就理也。陽氣者仁,陰氣者貪,故情有利欲,性有仁也。”

    五性者何?謂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也。仁者,不忍也,施生愛人也;義者,宜也,斷決得中也;禮者,履也,履道成文也;智者,知也,獨見前聞,不惑於事,見微者也;信者,誠也,專一不移也。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,得五氣以為常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是也。六情者,何謂也?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謂六情,所以扶成五性。性所以五,情所以六者何?人本含六律五行氣而生,故內有五藏六府,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。《樂動聲儀》曰:“官有六府,人有五藏。”

    五藏者何也?謂肝、心、肺、腎、脾也。肝之為言幹也;肺之為言費也,情動得序;心之為言任也,任於恩也;腎之為言寫也,以竅寫也;脾之為言辨也,所以積精稟氣也。五藏,肝仁,肺義,心禮,腎智,脾信也。

    肝所以仁者何?肝,木之精也;仁者,好生。東方者陽也,萬物始生,故肝象木,色青而有枝葉。目為之候何?目能出淚而不能內物,木亦能出枝葉不能有所內也。

    肺所以義者何?肺者,金之精;義者,斷決。西方亦金,成萬物也,故肺象金,色白也。鼻為之候何?鼻出入氣,高而有竅,山亦有金石累積,亦有孔穴,出雲布雨以潤天下,雨則雲消,鼻能出納氣也。

    心所以為禮何?心,火之精也。南方尊陽在上,卑陰在下,禮有尊卑,故心象火,色赤而銳也,人有道尊,天本在上,故心下銳也。耳為之候何?耳能遍內外、別音語,火照有似於禮,上下分明。

    腎所以智何?腎者,水之精。智者,進而止無所疑惑。水亦進而不惑,北方水,故腎色黑;水陰,故腎雙。竅為之候何?竅能瀉水,亦能流濡。

    脾所以信何?脾者,土之精也。土尚任養萬物為之象,生物無所私,信之至也。故脾象土,色黃也。口為之候何?口能啖嘗,舌能知味,亦能出音聲,吐滋液。

    故《元命苞》曰:“目者肝之使,肝者木之精,蒼龍之位也。鼻者肺之使,肺者金之精,制割立斷。耳者心之候,心者火之精,上為張星。陰者腎之寫,腎者水之精,上為虛危。口者脾之門戶,脾者土之精,上為北斗,主變化者也。”或曰:口者心之候,耳者腎之候。或曰:肝系於目,肺系於鼻,心系於口,脾系於舌,腎系於耳。

    六府者,何謂也?謂大腸、小腸、胃、膀胱、三焦、膽也。府者,謂五藏宮府也。故《禮運》記曰:“六情所以扶成五性也。”

    胃者,脾之府也,脾主稟氣;胃者,穀之委也,故脾稟氣也。

    膀胱者,腎之府也。腎者,主瀉,膀胱常能有熱,故先決難也。

    三焦者,包絡府也。水谷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。故上焦若竅,中焦若編,下焦若瀆。

    膽者,肝之府也。肝者,木之精也,主仁。仁者不忍,故以膽斷也,是以肝膽二者必有勇也。肝膽異趣,何以知相為府也?肝者,木之精也,木之為言牧也,人怒無不色青目腋張者,是其效也。

    小腸、大腸,心肺之府也,主禮義,禮義者有分理,腸之大小相承受也。腸為心肺主,心為皮體主,故為兩府也。目為心視,口為心談,耳為心聽,鼻為心嗅,是其支體主也。

    喜在西方,怒在東方,好在北方,惡在南方,哀在下,樂在上何?以西方萬物之成,故喜;東方萬物之生,故怒;北方陽氣始施,故好;南方陰氣始起,故惡;上多樂,下多哀也。

    魂魄者,何謂也?魂猶亻雲亻雲也,行不休於外也。主於情。魄者,迫然著人主於性也。魂者,芸也,情以除穢;魄者,白也,性以治內。

    精神者,何謂也?精者,靜也,太陰施化之氣也。象火之化,任生也,神者恍惚,太陰之氣也,間松雲支體,萬化之本也。

    ○壽命

    命者,何謂也?人之壽也,天命己使生者也。命有三科以記驗:有壽命以保度,有遭命以遇暴,有隨命以應行。習壽命者,上命也,若言文王受命唯中身,享國五十年。隨命者,隨行為命,若言怠棄三正,天用剿絕其命矣。又欲使民務仁立義,無滔天。滔天則司命舉過,言則用以弊之。遭命者逢世殘賊,若上逢亂君,下必災變暴至,夭絕人命,沙鹿崩於受邑是也。

    冉伯牛危言正行而遭惡疾,孔子曰:“命矣夫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夫子過鄭與弟子相失獨立郭門外,或謂子貢曰:東門有一人,其頭似堯,其頸似皋繇,其肩似子產,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,儡儡如喪家之狗,子貢以告孔子,孔子喟然而笑,曰:“形狀未也,如喪家之狗。然哉乎,然哉乎。””

    ○宗族

    宗者,何謂也?宗尊也,為先祖主也,宗人之所尊也。《禮》曰:“宗人將有事,族人皆侍。”聖者所以必有宗何也?所以長和睦也。大宗能率小宗;小宗能率群弟,通於有無,所以紀理族人者也。宗其為始祖後者為大宗,此百世之所宗也。宗其為高祖後者,五世而遷者也,高祖遷於上,宗則易於下。”宗其為曾祖後者為曾祖宗,宗其為祖後者為祖宗,宗其為父後者為父宗。以上至高祖皆為小宗,以其轉遷,別於大宗也。別子者,自為其子孫為祖,繼別也,各自為宗。小宗有四,大宗有一,凡有五。宗人之親,所以備矣。諸侯奪宗,明尊者宜之。大夫不得奪宗何?曰:諸侯世世傳子孫,故奪宗;大夫不傳子孫,故不宗也。《喪服經》曰:“大夫為宗子。”不言諸侯為宗子也。

    族者何也?族者,湊也,聚也,謂恩愛相流湊也。生相親愛,死相哀痛,有會聚之道,故謂之族。《尚書》曰:“以親九族。”

    族所以九何?九之為言究也,親疏恩愛究竟也,謂父族四,母族三,妻族二。父族四者,謂父之姓一族也,父女昆弟適人有子為二族也,身女昆弟適人有子為三族也,身女子適人有子為四族也;母族三者,母之父母一族也,母之昆弟二族也,母昆弟子三族也;母昆弟者男女皆在外親,故合言之。妻族二者,妻之父為一族,妻之母為二族,妻之親略故父母各一族。《禮》曰:“惟氏三族之不虞。”《尚書》曰:“以親九族,義同也。”一說合言九族者,欲明堯時俱三也,禮所以獨父族四何?欲言周承二弊之後,民人皆厚於末,故興禮母族,妻之党廢,禮母族父之族,足以貶妻族,以附父族也。或言九者,據有交接之恩也。若“邢侯之姊,覃公惟私”也。言四者,據有服耳,不相害所異也。

    ○姓名

    人所以有姓者何?所以崇恩愛、厚親親、遠禽獸、別婚姻也。故世別類,使生相愛,死相哀,同姓不得相娶,皆為重人倫也。姓生也,人所稟天氣所以生者也。《詩》云:“天生c民。”《尚書》曰:“平章百姓。”姓所以有百者何?以為古者聖人吹律定姓,以紀其族。人含五常而生,聲有五音,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轉而相雜,五五二十五,轉生四時,故百而異也。氣殊音悉備,故殊百也。

    所以有氏者何?所以貴功德,賤伎力。或氏其官,或氏其事。聞其氏即可知,其所以勉人為善也。或氏王父字何?所以別諸侯之後,為興滅國、繼絕世也。諸侯之子稱公子,公子之子稱公孫,公孫之子各以其王父字為氏。故魯有仲孫、季,楚有昭、屈原,齊有高國、崔立氏三,以知其為子孫也。王者之後二稱王子,兄弟立而皆封也。或曰王孫上稱王孫也。堯知命,表稷、契,賜生子、姓,皋陶典刑不表姓,言天任德遠刑。”禹姓姒氏,祖以億生。殷姓子氏,祖以玄鳥子也。周姓姬氏,祖以履大人跡生也。

    人必有名何?所以吐情自紀,尊事人者也。《論語》曰:“名不正,則言不順。”

    三月名之何?天道一時,物有變,人生三月,目煦亦能笑,與人相更答,故

因其始有知而名之。故《禮服傳》曰:“子生三月,則父名之於祖廟。”於祖廟

者,謂子之親廟也,明當為宗廟主也。

    一說名之於燕寢。名者,幼小卑賤之稱也,寡略,故於燕寢。《禮·內則》曰:“子生,君沐浴朝服,夫人亦如之。立於阼階西南,世婦抱子,升自西階,君命之士。嫡子執其右手,庶子撫其首。君曰‘欽有帥’,夫人曰‘記有成’。告於四境。”四境者,所以遏絕萌芽,禁備未然。故《曾子問》曰:“世子生,三月以名,告於祖禰。”《內則》記曰:“以名告於山川、社稷、四境,天子太子使士負子於南郊。”

    以桑弧蓬矢六射者何也?此男子之事也,故先表其事,然後食其祿。必桑弧何?桑者,相逢接之道也。《保傅》曰:“天子生,舉之以禮,使士負之者何,齊肅端綏,之郊見於天。”《韓詩內傳》曰:“太子生,以桑弧蓬矢六,射上下四方。”明當有事天地四方也。

    殷以生日名子何?殷家質,故直以生日名子也。以《尚書》道殷家太甲、帝武丁也。於臣民亦得以生日名子何?亦不止也,以《尚書》道殷臣有巫咸,有祖己也。何以知諸侯不象王者以生日名子也?乙太王名甫、王季名曆,此殷之諸侯也。《易》曰“帝乙”,謂成湯。帝乙謂六代孫也。

    湯生於夏世,何以用甲乙為名?曰:湯王后乃更變名,子孫法耳。本名履,故《論語》曰:“予小子履。”履,湯名也。

    不以子醜何?曰:甲乙者,幹也;子醜者,枝也。幹為本,本質,故以甲乙

為名也。

    名或兼或單何?示非一也。或聽其聲,以律定其名;或依事、旁其形。故名或兼或單也。依其事者,若後稷是也。棄之,因名為棄也。旁其形者,孔子首類國尼丘山,故名為丘。

    或旁其名為之字者,聞名即知其字,聞字即知其名,若名賜字,子貢名鯉,字伯魚。

    《春秋》譏二名何?所以譏者乃謂其無常者也,若乍為名,祿甫元言武庚名。

    不以日月山川為名者,少賤卑己之稱也,臣子當諱為物示通故避之也。

    《禮》曰:“二名不偏諱,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,不逮父母則不諱王父母也。君前不諱諱,詩書不諱,臨文不諱,郊廟中不諱。”又曰:“君前臣名,父前子名”謂大夫名卿、弟名兄也。明不敢諱於尊者之前也。太古之時,所不諱者何?尚質也,故臣子不言其君父之名。故《禮記》曰:“朝日上值,不諱,正天名也。”

    人所以十月而生者何?人,天子之也,經天地之數五,故十月而備,乃成人也。

    人生所以位何?本一干而分,得氣異息,故泣,重離母之義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啟呱呱而泣也。”

    人拜所以自名何?所以立號自紀禮拜。自後不自名何?備陰陽也。

    人所以相拜者何?所以表情見意屈節卑體,尊事人者也,拜之言服也。

    所以必再拜何?法陰陽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再拜稽首也。”必稽首何?敬之至也。頭至地何?以言首謂頭也,《禮》曰:“首有瘍則沐。”

    所以先拜首後稽首何?名順其文質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周公拜首稽首。”

    人所以有字何?冠德明功,敬成人也。故《禮·士冠經》曰:“賓北面,字之曰伯某甫。”又曰:“冠而字之。”敬其名也。所以五十乃稱伯仲者,五十知天命、思慮定也,能順四時長幼之序,故以伯仲號之。《禮·檀弓》曰:“幼名,冠字,五十乃稱伯仲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五十而知天命。”

    稱號所以有四何?法四時用事先後,長幼兄弟之象也,故以時長幼號曰伯、仲、叔、季也。伯者,長也,伯者子最長,迫近父也。仲者,中也。叔者,少也。季者,幼也。適長稱伯,伯禽是也。庶長稱孟,以魯大夫孟氏。

    男女異長,各自有伯仲,法陰陽各自有終始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伯姬者何?內女稱也。”婦人十五稱伯仲何?婦人值,少變。陰陽道促,蚤成。十五通乎織糸任之事,思慮定,故許嫁笄而字。故《禮經》曰:“女子十五許嫁,笄。禮之稱字之。“婦姓以配字何?明不娶同姓也,故《春秋》曰:“伯姬歸於宋。”姬者,姓也。

    值字所以於仲春何?值者親,故近於仲;文子尊尊,故於伯仲之時物尚值,叔之時物失之章,即如是,周有八士。《論語》曰:“伯達,伯適,仲突,仲忽,叔夜,叔夏,季隨,季”,積於叔何?蓋以兩兩俱生故也。不積於伯,季,明其無二也。

    文王十子,《詩傳》曰:“伯邑考,武王發,周公旦,管叔鮮,蔡叔鐸,成叔處,霍叔武,康叔封,南季載。”載所以或上其叔何也?管、蔡、霍、成、康、南,皆采也,故上置叔上。伯邑叔震也,以獨無乎?蓋以為大夫者,不是埰地也。

    ○天地

    天者何也?天之為言鎮也,居高理下,為人鎮也。地者,易也。言養萬物懷任,交易變化也。

    始起之天,始起先有太初,後有太始,形兆既成,名曰太素。混沌相連,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然後剖判清濁。既分,精出曜布,度物施生。精者為三光,號者為五行。行生情,情生汁中,汁中生神明,神明生道德,道德生文章。故《乾鑿度》云:“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太始者,形兆之始也;太素者,質之始也。陽唱陰和,男行婦隨也。”

    天道所以左旋、地道右周何?以為天地動而不別,行而不離。所以左旋、右周者,猶君臣、陰陽相對之義。

    男女總名為人,天地所以無總名何?曰:天圓地方,不相類,故無總名也。

    君舒臣疾,卑者宜勞,天所以反常行何?以為陽不動,無以行其教;陰不靜,無以成其化。雖終日乾乾,亦不離其處也。故《易》曰:“終日乾乾,反覆道也。”

    ○日月

    天左旋,日、月、五星右行何?日、月、五星比天為陰,故右行。右行者,猶臣對君也。《含文嘉》曰:“計日月,右行也。”《刑德放》曰:“日月東行。”

    而日行遲,月行疾何?君舒臣勞也。日日行一度,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。《感精符》曰:“三綱之義,日為君,月為臣也。”日月所以懸晝夜者何?助天行化,照明下地。故《易》曰:“懸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”

    日之為言實也,常滿有節。月之為言闕也,有滿有闕也。所以有缺何?歸功於日也。八日成光,二八十六日轉而歸功,晦至朔旦,受符複行。故《援神契》曰:“月三日成魄也。”所以名之為星何?星者,精也,據日節言也。一日一夜適行一度,一日夜為一日,剩複分天為三十六度,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。日月徑千里也。

    所以必有晝夜何?備陰陽也。日照晝,月照夜。日所以有長短何?陰陽更相用事也,故夏節晝長,冬節夜長。夏日宿在東井,出寅入戌;冬日宿在牽牛,出辰入申。

    月小大何?天道左旋,日月東行。日日行一度,月日行十三度,月及日為一月,至二十九日未及七度,即三十日者過行七度。日不可分,故月乍大小,明有陰陽也。故《春秋》曰:“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”“十月庚辰朔,日有食之。”此三十日也。又曰:“七月甲子朔,日有食之。”“八月癸已朔日有食之。”此二十九日也。

    月有閏余何?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度四分度之一,歲十二月,日過十二度,故三年一閏,五年再閏,明陰不足,陽有餘也,故《讖》曰:“閏者陽之餘。”

    ○四時

    所以名為歲何?歲者,遂也。三百六十六日一周天,萬物畢死,故為一歲也。《尚書》曰:“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,以閏月定四時,成歲。”

    春夏秋冬。時者,期也,陰陽消息之期也。四時天異名何?天尊各據其盛者為名也。春秋物變盛,冬夏氣變盛。春曰蒼天,夏曰昊天,秋曰u天,冬曰上天。《爾雅》曰:“一說春為蒼天等是也。”四時不隨正朔變何?以為四時據物為名,春當生,冬當終,皆以正為時也。

    或言歲,或言載,或言年何?言歲者,以紀氣物,帝王共之,據曰為歲。《春秋》曰:“元年正月。”“十有二月朔。”有朔有晦,知據月斷為言年。載之言成也,載成萬物,終始言之也。二帝言載,三王言年,皆謂窺窬。故《尚書》曰:“三載四海遏密八音。”謂二帝也。又曰:“諒陰三年。”謂三王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三年之喪,其實二十五月。”知闕<門員>

    日言夜,月言晦,月言朔,日言朝何?朔之言蘇也,明消更生,故言朔。日晝見夜藏,有朝夕,故言朝也。

    ○衣裳

    聖人所以制衣服何?以為■蔽形,表德勸善,別尊卑也。所以名為衣裳何?衣者,隱也;裳者,障也。所以隱形自障閉也。《易》曰:“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。”何以知上為衣下為裳?以其先言衣也。《詩》曰:“褰裳涉溱。”所以合為衣也。《弟子職》言“摳衣而降也。”名為衣何?上兼下也。

    獨以羔裘何?取輕暖。因狐死首丘,明君子不忘本也。羔者取跪乳遜順也。故天子狐白,諸侯狐黃,大夫狐蒼,士羔裘,亦因別尊卑也。

    所以必有紳帶者,示謹敬自約整。繢繒為結於前,下垂三分,身半,紳居二焉。必有ひ帶者,示有事也。

    所以必有佩者,《論語》曰:“去喪,無所不佩。”天子佩白玉,諸侯佩山玄玉,大夫佩水蒼玉,士佩需瑉石。佩即象其事。若農夫佩其耒耜,工匠佩其斧斤,婦人佩其钅鹹鏤,何以知婦人亦佩玉?《詩》云:“將翱將翔,佩玉將將。彼美孟薑,德音不忘。”

    ○五刑

    聖人治天下,必有刑罰何?所以佐德助治,順天之度也。故懸爵賞者,示有勸也;設刑罰者,明有所懼也。刑所以五何?法五行也。科條三千者,應天地人情也。五刑之屬三千,大辟之屬二百,宮辟之屬三百,腓辟之屬五百,劓、墨辟之屬各千。張布羅眾,非五刑不見。劓、墨何,其下刑者也。腓者其臏。宮者,女子淫,執置宮中,不得出也;丈夫淫,割去其勢也。大辟者,謂死也。

    刑不上大夫何?尊大夫。禮不下庶人,欲勉民使至於士。故禮為有知制,刑

為無知設也。庶人雖有千金衣幣,不得服。刑不上大夫者,據禮無大夫刑。或曰:

撻笞之刑也。禮不及庶人者,謂酬酢之禮也。

    ○五經

    孔子所以定《五經》者何?以為孔子居周之末世,王道陵遲,禮樂廢壞,強陵弱,眾暴寡,天子不敢誅,方伯不敢伐。閔道德之不行,故周流應聘,冀行其聖德。自衛反魯,自知不用,故追定《五經》以行其道。故孔子曰:“《書》曰:“孝乎,惟孝,友於兄弟,施於有政。是以為政也。”孔子未定《五經》如何?周衰道失,綱散紀亂,五教廢壞,故五常之經鹹失其所,象《易》失理,則陰陽萬物失其性而乖。設法謗之言,並作《書》三千篇,作《詩》三百篇,而歌謠怨誹也。

    已作《春秋》,後作《孝經》何?欲專制正。於《孝經》何?夫孝者,自天子下至庶人,上下通《孝經》者。夫製作禮樂,仁之本,聖人道德已備,弟子所以複記《論語》何?見夫子遭事異變,出之號令,失法。

    文王所以演《易》何?文王受王不率仁義之道,失為人法矣,己之調和陰陽尚微,故演《易》,使我得卒,至於太平。日月之光明則如《易》矣。

    伏羲作八卦何?伏羲始王天下,未有前聖法度,故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察法於地,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。近取諸物,於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象萬物之情也。

    經所以有五何?經,常也。有五常之道,故曰《五經》:《樂》仁、《書》義、《禮》禮、《易》智、《詩》信也。人情有五性,懷五常,不能自成,是以聖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,以教人成其德也。

    《五經》何謂?謂《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春秋》也?《禮·解》曰:“溫柔寬厚,《詩》教也;疏通知遠,《書》教也;廣博易良,《樂》教也;潔靜精微,《易》教也;恭儉莊敬,《禮》教也;屬詞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。”

《春秋》何常也?則黃帝已來何以言之?《易》曰:“上古結繩以治,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,百官以理,萬民以察。”後世聖人者謂五常也。《傳》曰:“三王百世計神元書,五帝之受錄圖,世史記從政錄帝魁已來,除禮樂之書三千二百四十篇也。”

●卷九

    ○嫁娶

    人道所以有嫁娶何?以為情性之大,莫若男女。男女之交,人情之始,莫若夫婦。《易》曰:“天地氤氳,萬物化淳。男女稱精,萬物化生。”人承天地施陰陽,故設嫁娶之禮者,重人倫、廣繼嗣也。《禮·保傅》記曰:“謹為子嫁娶,必擇世有仁義者。”

    禮男娶女嫁何?陰卑不得自專,就陽而成之,故《傳》曰:“陽倡陰和,男行女隨。”

    男不自專娶,女不自專嫁,必由父母,須媒妁何?遠恥防淫佚也。《詩》云:“娶妻如之何?必告父母。”又曰:“娶妻如之何?匪媒不得。”

    男三十而娶,女二十而嫁,陽數奇,陰數偶。男長女幼者,陽舒,陰促。男三十,筋骨堅強,任為人父;女二十,肌膚充盛,任為人母。合為五十,應大衍之數,生萬物也。故《禮·內則》曰:“男五十壯有室,女二十壯而嫁。”

    七歲之陽也,八歲陰也,七八十五陰陽之數備,有相偶之志。故《禮記》曰:“女子十五許嫁,笄而字。”禮之稱字,陰系於陽,所以專一之節也。陽尊無所系,二十五系者,就陰節也。陽舒而陰促。三十數三終,奇,陽節也。二十數再終,偶,陰節也。陽小成於陰,大成於陽,故二十而冠,三十而娶。陰小成於陽,大成於陰,故十五而笄,二十而嫁也。

    一說《春秋梁傳》曰:“男二十五系,女十五許嫁,感陰陽也。”陽數七,陰數八,男八歲毀齒,女七歲毀齒。陽數奇三,三八二十四,加一為五而系心也;陰數偶,再成十四,四加一為五,故十五許嫁也。各加一者,明專一系心。所以系心者何?防其淫佚也。

    《禮》曰:“女子十五許嫁。納采、問名、納吉、請期、親迎,以雁贄。納徵曰玄,故不用雁。”贄用雁者,取其隨時南北,不失其節,明不奪女子之時也。又取飛成行、止成列也,明嫁娶之禮,長幼有序,不相逾越也。又婚禮贄不用死雉,故用雁也。納徵,玄、束帛、離皮,玄三法天,二法地也,陽奇陰偶,明陽道之大也。離皮者,兩皮也,以為庭實。庭實,偶也。《禮·昏經》曰:“納采、問名、納吉、請期、親迎,皆用雁。納徵束帛、離皮。”

    納徵詞曰:“吾子有加命,貺室某也。有先人之禮,離皮、束帛,使某請納徵。”上某者聲名也,下次某者使人名也。女之父曰:“吾子順先典,貺某重禮,某不敢辭,敢不承命!”

    納采詞曰:“吾子有惠,貺貺室某,某有先人之禮,使某也請納采。”對曰:“某之子蠢愚,又不能教,吾子命之,某不敢辭。”

    天子下至士,必親迎授綏者何?以陽下陰也,欲得其歡心,示親之心也。夫親迎輪三周,下車曲顧者,防淫佚也。《詩》云:“文定厥祥,親迎於渭。造舟為梁,不顯其光。”《禮·昏經》曰:“賓升,北面奠雁,再拜拜手稽首,降出。婦從房中也,從降自西階。揖禦婦車,授綏。”

    遣女於禰廟者,重先人之遺支體也,不敢自專,故告禰也。父母親男女何?親親之至也。父曰:“誡之,敬之,夙夜無違命。”女必有端繡衣若笄之。母施襟結d曰:“勉之,敬之,夙夜無違宮事。”父誡於阼階,母誡於西階,庶母及門內施ひ,祭糸由以母之命,命曰:“敬恭聽爾父母言,夙夜無愆。視衿ひ。祭去不辭,誡不諾者,蓋恥之,重去也。

    《禮》曰:“嫁女之家,不絕火三日,思相離也。娶婦之家,三日不舉樂,思嗣親也。”感親年衰老代至也。《禮》曰:“婚禮不賀,人之序也。”

    授綏,姆辭曰:“未教,未乞與為禮也。”始親迎,於詞曰:“吾子命某以茲初昏,使某將請承命。”主人曰:“某故敬具以酒。”父命醮子,遣之迎,命曰:“往迎爾相,承我宗事,率以敬先妣之嗣,若則有常。”子曰:“諾,惟恐不堪,不敢忘命。”

    娶妻不先告廟到者,示不必安也。婚禮請期,不敢必也。婦入三月,然後祭行。舅姑既歿,亦婦入三月,奠采於廟。三月一時,物有成者,人之善惡可得知也。然後可得事宗廟之禮。曾子曰:“女未廟見而死,歸葬於女氏之黨,示未成婦也。”

    嫁娶必以春者?春天地交通,萬物始生,陰陽交接之時也。《詩》云:“士如歸妻,迨冰未泮。”《周官》曰:“仲春之月,合會男女。令男三十娶,女二十嫁。”《夏小正》曰:“二月,冠子娶婦之時。”

    夫有惡行,妻不得去者,地無去天之義也。夫雖有惡,不得去也。故《禮·郊特牲》曰:“一與之齊,終身不改。”悖逆人倫,殺妻父母,廢絕綱紀,亂之大者,義絕乃得去也。

    天子、諸侯,一娶九女者何?重國廣繼嗣也。適也者何?法地有九州,承天之施,無所不生也。娶九女,亦足以成君施也。九而無子,百亦無益也。《王度記》曰:“天子,一娶九女。”《春秋公羊傳》曰:“諸侯娶一國,則二國往媵之,以侄娣從之。”侄者何?兄之子也。娣者何?女弟也。

    或曰:天子娶十二女,法天有十二月,萬物必生也。必一娶何?防淫T也,為其棄德嗜色,故一娶而已,人君無再娶之義也。

    備侄娣從者,為其必不相嫉妒也。一人有子,三人共之,若己生之。不娶兩娣何?博異氣也。娶三國女何?廣異類也。恐一國血脈相似,俱無子也。侄娣年雖少,猶從適人者,明人者。明人君無再娶之義也。還待年於父母之國,未任答君子也。《詩》云:“侄娣從之,祁祁如雲。韓侯顧之,爛其盈門。”《公羊傳》曰:“叔姬歸於紀。”明待年也。二國來媵,誰為尊者?大國為尊,國等以德,德同以色。質家法天尊左,文家法地尊右。

    所以不聘妾何?人有子孫,欲尊之義,義不可求人以為賤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二國來媵。”可求人為士,不可求人為妾何?士即尊之漸,賢,不止於士,妾雖賢,不得為

    娶妻卜之何?卜女之德,知相宜否。《昏禮經》曰:“將加諸蔔,敢問女為誰氏也。”

    人君及宗子父母,自定娶者,卑不主尊,賤不主貴,故自定之也。《昏禮經》曰:“親皆沒,己聘命之。”《詩》云:“文定厥祥,親迎於渭。”

    大夫功成受封,得備八妾者,重國廣繼嗣也。不更聘大國者,不忘本也。故《禮》曰:“納女於諸侯,曰:備掃灑。”天子、諸侯之世子,皆以諸侯禮娶,與君同,示無再娶之義也。

    王者之娶,必先選於大國之女,禮儀備,所見多。《詩》云:大邦有子,亻見天之妹。文定厥祥,親迎於渭。”明王者必娶大國也。《春秋》曰:“紀侯來朝。”紀子以嫁女於天子,故增爵稱侯,至數十年之間,紀侯無他功,但以子為天王後,故爵稱侯。知雖小國者必封以大國,明其尊所不臣也。王者娶及庶人者何?開天下之賢示不遺善也。故《春秋》曰:“紀侯來朝。”文加為侯,明封之也,先封之,明不與聖人交禮也。

    女行虧缺而去其國,如之何以封為諸侯比例矣。諸侯所以不得自趣國中何?諸侯不得專封,義不可臣其父母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宋三代無大夫,惡其內娶也。”

    不娶同姓者,重人倫,防淫T,恥與禽獸同也。《論語》曰:“君娶於吳為同姓,謂之吳孟子。”《曲禮》曰:“買妾不知姓則蔔之。”外屬小功已上亦不得娶也,以《春秋傳》曰:“譏娶母黨也。”

    王者嫁女必使同姓諸侯主之何?婚禮貴和,不可相答,為傷君臣之義,亦欲使女不以天子尊乘諸侯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天子嫁女於諸侯,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;諸侯嫁女於大夫,使大夫同姓者主之。”以其同宗共祖可以主親也,故使攝父事。不使同姓卿主之何?尊加諸侯,為威厭不得舒也。

    不使同姓諸侯就京師主之何?諸侯親迎入京師,當朝天子,為禮不兼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築王姬觀於外。”明不往京師也。

    所以必更築觀者何?尊之也,不於路寢,路寢本所以行政處,非婦人之居也。小寢則嫌群公子之舍則已卑矣,故必改築於城郭之內。《傳》曰:“築之,禮也。於外,非禮也。”

    卿、大夫一妻二妾者何?尊賢重繼嗣也。不備侄娣何?北面之臣賤,不足盡執人骨肉之親。《禮·服經》曰:“貴臣貴妾。”明有卑賤妾也。士一妻何?下卿大夫禮。《喪服小記》曰:“士妾有子,則為之緦。”

    聘嫡夫往而死,媵當往否乎?人君不再娶之義也。天命不可保,故一娶九女。以《春秋》伯姬卒,時娣季姬更嫁曾阝,《春秋》譏之。夫人死後更立夫人者,不敢以卑賤承宗廟。自立其娣者,尊大國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叔姬歸於紀。”叔姬者,伯姬之娣也。伯姬卒,叔姬升於嫡,《經》不譏也。或曰:嫡死不復更立,明嫡無二,防篡煞也。祭宗廟攝而已。以禮不聘為妾,明不升。

    《曾子問》曰:“昏禮既納幣,有吉日,女之父母死,何如?孔子曰:“婿使人吊之,如婿之父母死,女亦使人吊之。父喪稱父,母喪稱母。父母不在,則稱伯父、世尊。婿已葬,婿之伯父、叔父使人致命女氏曰:某子有父母之喪,不得嗣為兄弟,使某致命。女氏許諾不敢嫁,禮也。婿免喪,女父使人請,婿不娶而後嫁之,禮也。女之父母死,婿亦如之。’”

    婦人所以有師何?學事人之道也。《詩》云:“言告師氏,言告言歸。”《昏禮經》曰:“告於公宮三月,婦人學一時,足以成矣。”與君無親者,各教於宗廟婦之室。國君取大夫之妾、士之妻老無子者而明於婦道,又祿之,使教宗室五屬之女,大夫、士皆有宗族,自於宗子之室學事人也。女必有傅姆何?尊之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傅至矣,姆未至。”

    婦人學事舅姑,不學事必父母者,示婦與夫一體也。《禮·內則》曰:“妾事夫人如事舅姑,尊嫡絕妒嫉之原。”《禮·服傳》曰:“妾事女君與事舅姑同也。”婦事夫有四禮焉:雞初鳴,鹹盥漱,櫛縱笄總而朝,君臣之道也;惻隱之恩,父子之道也;會計有無,兄弟之道也;閨閫之內,衽席之上,朋友之道也。聞見異詞,故設此也。

    有五不娶:亂家之子不娶,逆家之子,世有刑人,惡疾,喪婦長子,此不娶也。

    出婦之義,必送之。接以賓客之禮,君子絕愈於小人之交。《詩》云:“薄送我畿。”

    天子妃謂之後何?後君也。天下尊之妃至尊,故謂之後,明海內小人之君子也,天下尊之,故系王言之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迎王后於紀。”國君之妻稱之曰夫人何?明當扶進夫人,謂八妾也。國人尊之,故稱君夫人也。自稱小童者,謙也,言己智能寡少如童蒙也。《論語》曰:“國君之妻,稱之曰夫人,夫人自稱曰小童,國人稱之曰君夫人,稱諸異邦曰寡小君。”謂聘問兄弟之國及臣他國稱之。謙之詞也。

    妻者,何謂?妻者,齊也,與夫齊體,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義一也。妾者,接也,以時接見也。

    嫁娶者,何謂也?嫁者,家也,婦人外成,以出人為家。娶者,取也。男女謂男者,任也,任功業也;女者,如也,從如人也。在家從父母,既嫁從夫,夫歿從子也。《傳》曰:“婦人有三從之義也。”夫婦者,何謂也?夫者,扶也,扶以人道者也;婦者,服也,服於家事,事人者也。配疋者何?謂相與為偶也。婚姻者,何謂也?昏時行禮,故謂之婚也,婦人因夫而成;故曰姻。《詩》云:“不惟舊因。”謂夫也。又曰:“燕爾新婚。”謂婦也。所以昏時行禮何?示陽下陰也,婚亦陰陽交時也。

男子六十閉房何?所以輔衰也,故重性命也。又曰:父子不同礻施。為亂長幼之序也。《禮·內則》曰:“妾雖老,未滿五十,必預五日之禦,滿五十不禦,俱為助衰也。至七十大衰,食非肉不飽,寢非人不暖;七十複開房也。”

●卷十

    ○紼冕

    紼者,何謂也?紼者,蔽也,行以蔽前,紼蔽者小。有事因以別尊卑,彰有德也。天子朱紼,諸侯赤紼。《詩》云:“朱紼斯皇,室家君王。”又云:“赤紼金舄,會同有繹。”又云:“赤紼在股。”皆謂諸侯也。《書》曰:“黼黻衣,黃朱紼。”亦謂諸侯也。並見衣服之制,故遠別之,謂黃朱亦赤矣。大夫蔥衡,別於君矣。天子大夫赤紱蔥衡,士c。朱赤者,或盛色也,是以聖人塗法之用為紼服,為百王不易也。紼以韋為之者,反古不忘本也。上廣一尺,下廣二尺,天一地二也;長三尺,法天、地、人也。

    所以有冠者卷也?所以卷持其發也。人懷五常,莫不貴德,示成禮有修飾首,別成人也。《士冠經》曰:“冠而字之,敬其名也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。”禮所以十九見正而冠何?漸三十之人耳。男子陽也,成於陰,故二十而冠,《曲禮》曰:“二十弱冠。”言見正。何以知不謂正月也?以《禮·士冠經》曰:“夏葛屨,冬皮屨。”明非歲之正月也。

    皮弁者,何謂也?所以法古,至質冠名也。弁之言攀也,所以攀持其發也。上古之時質,先加服皮以鹿皮者,取其文章也。《禮》曰:“三王共皮弁素積。”裳也,腰中辟積,至質不易之服,反古不忘本也。戰伐田獵,此皆服之。

    麻冕者何?周宗廟之冠也。《禮》曰:“周冕而祭。”又曰:“殷旱夏收而祭。”此三代宗廟之冠也。十一月之時,陽氣冕仰黃泉之下,萬物被施前冕,而後仰,故謂之冕。謂之詡者,十二月之時,施氣受化詡張而後得牙,故謂之詡。謂之收者,十三月之時,氣收本,舉生萬物而達出之,故謂之收。冕仰不同,故前後乖也。詡張,故萌大,時物亦牙萌大也。收而達,故前蔥大者,在後時物亦前蔥也。糸免所以用麻為之者,女功之始,亦不忘本也。即不忘本不用皮,皮乃太古未有禮文之服,故《論語》曰:“麻冕,禮也。”《尚書》曰:“王麻冕。”冕所以前後遞延者何?示進賢退不能也。垂旒者,示不現邪。纊塞耳,示不聽讒也。故水清無魚,人察無徒,明不尚極知下。故《禮》云:“王藻曰,十有二旒,前後遞延。”《禮器》云:“天子麻冕,朱綠藻,垂十有二旒者,法四時十二月也。諸侯九旒。大夫七旒。士爵弁,無旒。”

    委貌者,何謂也?周朝廷理政事、行道德之冠名。《士冠經》曰:“委貌周道,章甫殷道,毋追夏後氏之道。”所以謂之委貌何?周統十一月為正,萬物萌小,故為冠飾最小,故曰委貌。委貌者,委曲有貌也。殷統十二月為正,其飾微大,故曰章甫。章甫者,尚未與極其本相當也。夏者統十三月為正,其飾最大,故曰毋追。毋追者,言其追大也。

    爵弁者,周人宗廟士之冠也。《禮·郊特牲》曰:“周弁”,《士冠經》曰“周弁,殷旱,夏收”。爵何以知指謂其色?又乍言爵弁,乍但言弁。周之冠色所以爵何?為周尚赤,所以不純赤。但如爵頭何?以本制冠者法天。天色玄者,不失其質,故周加赤,殷加白,夏之冠色純玄。何以知殷加白也?周加赤,知殷加白也。夏、殷士冠不異何?古質也,以《士冠禮》知之。

    ○喪服

    諸侯為天子斬衰三年何?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率土之賓,莫非王臣。臣之於君,猶子之於父。明至尊、臣子之義也。《喪服經》曰:“諸侯為天子,斬衰三年。”天子為諸侯。絕其何?示同愛百姓,明不獨親也。故《禮·中庸》曰:“期之喪達乎諸侯,三年之喪達乎天子。”卿大夫降緦,重公正也。

    禮,庶人國君服齊衰三月。王者崩,京師之民喪三月何?民賤,故思淺,故三月而已。天子七月而葬,諸侯五月而葬者,則民始哭,素服;先葬三月,成齊衰;期月以成禮,葬君也。禮不下庶人何?所以為民制何?禮不下庶人者,尊卑制度也。服者,恩從內發,故為之制也。

    王者崩,臣下服之有先後何?恩有淺深遠近,故制有日月。《檀弓》記曰:“天子崩,三日祝先服,五日官長服,七日國中男女服,三月天下服。”

    三年之喪何二十五月?以為古民質,痛於死者,不封不樹,喪期無數,亡之則除。後代聖人因天地萬物有終始而為之制,以期斷之。父至尊,母至親,故為於隆,以盡孝子恩。恩愛至深,加之則倍,故再期二十五月也。禮有取於三,故謂之三年,緣其漸三年之氣也。故《春秋傳》曰:“三年之喪,其實二十五月也。”三年之喪不以閏月數何?以言其期也。期者,複其時也。大功已下月數,故以閏月除。《禮·士虞經》曰:“言期而小祥。”“又期而大祥。”

    喪禮必制衰麻何?以副意也。服以飾情,情貌相配,中外相應,故吉凶不同服,歌哭不同聲。所以表中誠也。布衰裳、麻{、箭笄、繩纓、苴杖,為略及本{者,亦示也。故總而載之,示有喪也。腰{者,以代紳帶也,所以結之何?思慕腸若結也。必再結之何?明思慕無已。

    所以必杖者,孝子失親,悲哀哭泣,三日不食,身體羸病,故杖以扶身,明不以死傷生也。禮童子婦人不杖者,以其不能病也。《禮》曰:“斬衰三日不食,齊衰二日不食,大功一日不食,小功、緦麻一日不食再不食可也。”以竹何?取其名也。竹者蹙也,桐者痛也。父以竹,母以桐何?竹者陽也,桐者陰也。竹何以為陽?竹斷而用之,質,故為陽;桐削而用之,加人功,文,故為陰也。故《禮》曰:“苴杖,竹也。削杖,桐也。”

    所以必居倚廬何?孝子哀,不欲聞人之聲,又不欲居故處,居中門之外。倚木為廬,質反古也。不在門外何?戒不虞故也。故《禮·大傳》曰:“父母之喪,居倚廬。”於中門外,東牆下,戶北面。練而居堊室,無餘之室。又曰:“婦人不居倚廬。”又曰:“天子七日,又曰:“公、諸侯五日,卿、大夫三日而成服。”

    居外門內、東壁下、為廬,寢苫塊,哭無夜時,不脫{帶。既虞,寢有席,疏食飲水,朝一哭,夕一哭而已。既練,舍外寢,居堊室,始食菜果,及素食,哭無時。二十五月而大祥,飲醴酒,食幹肉。二十七月而礻覃,通祭宗廟,去喪之殺也。

    喪禮不言者何?思慕盡情也。言不文者,指謂士民。不言而事成者,國君、卿、大夫杖而謝賓。財少恃力,面垢作身。不言而事具者,故號哭盡情。

    喪有病得飲酒食肉何?所以輔人生己,重先祖遺支體也。故《曲禮》曰:“居喪之禮,頭有瘡則沐,身有瘍則浴,有疾則飲酒食肉。五十不致毀,七十唯衰麻在身,飲酒食肉。”又曰:“父母有疾,食肉不至變味,飲酒不至變貌,笑不至矧,怒不至詈,琴瑟不禦。”《曾子問》曰:“三年之喪,練不群立,不旅行,禮以飾情。三年之喪而吊哭,不亦虛乎!”《禮·檀弓》曰:“曾子有母之喪,吊子張。”子張者,朋友,有服,雖重服吊之,可也。《曾子問》曰:“小功可以與祭乎?孔子曰:‘斬衰已下,與祭,禮也。’”此謂君喪然也。子夏問:“三年之喪,既卒哭,金革之事無避者,禮與?”孔子曰:“吾聞諸老聃曰:‘周公伯禽,則有為之也。’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,吾不知也。”

    婦人不出境吊者,婦人無外事,防淫佚也。《禮·雜記》曰:“婦人越︹而吊,非禮也。”而有三年喪,君與夫人俱往。禮,妻為父母服,夫亦當服。

    有不吊三何?為人臣子,常懷恐懼,深思遠慮,志乃全身。今乃畏、厭、溺死,用為不義,故不吊也。《檀弓》曰:“不吊三:畏、厭、溺也。畏者,兵死也。”《禮·曾子》記曰:“大辱加於身,支體毀傷,即君不臣,士不交,祭不得為昭穆之屍,食不得昭穆之牲,死不得葬昭穆之域也。”

    弟子為師服者,弟子有君臣、父子、朋友之道也。故生則尊敬而親之,死則哀痛之,恩深義重,故為之隆服,入則{,出則否也。《檀弓》曰:“昔夫子之喪顏回,若喪子而無服。喪子路亦然。請喪夫子,若喪父而無服也。”

    《曾子問》曰:“‘君薨既殯,而臣有父母之喪,則如之何?’孔子曰:‘歸居於家。有殷事,則之君所,朝夕否。’曰:‘君既啟,而臣有父母之喪,則如之何?’孔子曰:‘歸哭而反送君。’曰:‘君未殯,而臣有父母之喪,則如之何?’孔子曰:‘歸殯哭而,反於君,殷事則歸,朝夕否。大夫室老行事,士則子孫行事。夫內子有殷事,則亦如之君所,朝夕否。’”

    諸侯有親喪,聞天子崩,奔喪者何?屈己,親親猶尊尊之義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天子記崩不記葬者,必其時葬也。諸侯記葬,不必有時。”諸侯為有天子喪奔,不得必以其時葬也。

    大夫使,受命而出,聞父母之喪,非君命不反者,蓋重君也,故《春秋傳》曰:“大夫以君命出,聞喪,徐行不反。”

    諸侯朝而有私喪,得還何?凶服不入公門,君不呼之義也。凶服不敢入公門者,明尊朝廷,吉凶不相干。故《周官》曰:“凶服不入公門。”《曲禮》曰:“居喪不言樂,祭事不言凶,公庭不言婦女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子於是日哭,則不歌。”

    臣下有大喪,不呼其門者,使得終其孝道,成其大禮,《春秋傳》曰:“古者臣有大喪,君三年不呼其門。”

    聞哀哭而後行何?盡哀舒憤然後行。望國境則哭,過市朝則否。君子自抑,小人勉以及禮。見星則止,日行百里,惻怛之心,但欲見屍柩汲汲。故《禮·奔喪》記曰:“以哭答使者,盡哀,問故,遂行。”曾子曰:“師三十堛怞璊迨Q堙A奔喪百里。”既除喪,乃歸哭於墓何?明死者不可見,痛傷之至也。謂喪不得追服者也,哭於墓而已。故《禮·奔喪》記曰:“之墓,西向哭,止。”此謂遠出,歸後葬,喪服以禮除。

    曾子與客立於門,其徒趨而出。曾子曰:“爾將何之?”曰:“吾父死,將出哭於巷。”曾子曰:“反哭於爾次。”曾子北面而吊焉。《檀弓》記曰:“孔子曰:‘吾惡乎哭諸?兄弟,吾哭諸廟門之外;師,吾哭諸寢;朋友,吾哭諸寢門外;所知,吾哭諸野。’”

    養從生,葬從死,周公以王禮葬何?以為周公踐祚理政,與天同志,展興周道,顯天度數,萬物鹹得,休氣允塞,原天之意,予愛周公與文武無異,故以王禮葬,使得郊祭。《尚書》曰:“今天動威,以彰周公之德。”下言:“禮亦宜之。”

    ○崩薨

    《書》曰:“成王崩。”天子稱崩何?別尊卑,異死生也。天子曰崩,大尊像,崩之為言,崩伏強天下,撫擊,失神明,黎庶殞涕,海內悲涼。諸侯曰薨,國失陽。薨之言奄也,奄然亡也。大夫曰卒,精耀終卒。卒之為言終於國也。士曰不祿,失其忠節,不忠終君之綠。綠之言消也,身消名彰。庶人曰死,魂去亡。死之為言澌,精氣窮也。崩、薨紀於國何?以為有尊卑之禮,諡號之制即有矣。禮始於黃帝,至舜堯而備。《易》言複者,據遂也。《書》殂落、死者矣,各自見義。堯皆僭痛之,舜見終,各一也。

    喪者,何謂也?喪者,亡。人死謂之喪何?言其亡,不可複得見也。不直言喪何?為孝子心不忍言。《尚書》曰:“武王既喪。”《喪終》曰:“死為室。”知據死者稱喪也,生者喪痛之亦稱喪。《禮》曰:“喪服斬衰。”《易》曰:“不封不樹,喪期無數。”《孝經》曰:“孝子之喪親也,是施生者也。”天子下至庶人,俱言喪何?欲言身體發膚,俱受之父母,其痛一也。

    天子崩,計告諸侯何?緣臣子喪君,哀痛憤懣,無能不告語人者也。諸侯欲聞之,又當持土地所出以供喪事,故《禮》曰:“天子崩,遣使者計諸侯。”

    王者崩,諸侯悉奔喪何?臣子悲哀慟怛,莫不欲觀君父之棺柩,盡悲哀者也。又為天子守蕃,不可頓空也,故分為三部:有始死先奔者,有得中來盡其哀者,有得會喪奉送君者。七月之間,諸侯有在京師親供臣子之事者也,號泣悲哀奔走道路者,有居其國哭痛思慕,竭盡所供,以助喪事者。是四海之內鹹悲,臣下若喪考妣之義也。葬有會者,親疏遠近盡至,親親之義也。童諸侯不朝而來奔喪者何?明臣子於其君父,非有老少也,亦因喪質,無般旋之禮,但盡悲哀而已。

    臣死亦赴告於君何?此君哀痛於臣子也,欲聞之加賻之禮。故《春秋》曰:“蔡侯考父卒。”《傳》曰:“卒赴而葬,禮也。”

    諸侯薨,赴告鄰國何?緣鄰國欲有禮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桓母喪,告於諸侯。”桓母賤尚告於諸侯,諸侯薨告鄰國,明矣。

    諸侯夫人薨,告天子者,不敢自廢政事,天子亦欲知之當有禮也。《春秋》曰:“天子使宰喧來歸惠公仲子之。”譏不及事。仲子者,魯君之貴妾也,何況於夫人乎?

    諸侯薨,使臣歸瑞於天子何?諸侯以瑞為信,今死矣,嗣子諒暗三年之後,當乃更爵命,故歸之,推讓之義也。《禮》曰:“諸侯薨,使臣歸瑞於天子。”

    天子聞諸侯薨,哭之何?慘怛發中,哀痛之至也。使大夫吊之,追遠重終之義也。故《禮·檀弓》曰:“天子哭諸侯,爵弁,純衣。”又曰:“遣大夫吊詞曰:‘皇天降災,子遭離之難,嗚呼哀哉!大王使臣某吊。’”

    臣子死,君往吊之何?親與之共治民,恩深義重厚,欲躬見之。故《禮·雜記》曰:“君吊臣,主人待於門外,見馬首不哭。君至,主人先入,君升自阼階,西向哭。主人居中庭,從哭。”或曰:“大夫疾,君問之無數;士疾,二問之而大夫卒,比葬,不食肉;比卒哭不舉樂。士比殯,不舉樂。”玄冠不以吊者,不以吉服臨人凶,示助哀也。《論語》曰:“羔裘,玄冠不以吊。”

    崩薨三日乃小斂何?奪孝子之恩以漸也。一日之時,屬纊於口上,以候絕氣;二日之時,尚冀其生;三日之時,魂氣不返,終不可奈何。故《禮·士喪經》曰:“禦者四人皆坐,持體屬纊,以候絕氣。”《禮》曰:“天子、諸侯,三日小斂;大夫、士二日小斂。”屬纊於口者,孝子欲生其親也。

    人死必沐浴於中ニ何?示潔淨反本也《禮·檀弓》曰:死於牖下,沐浴於中ニ,飯含於牖下,小斂於戶內,大斂於阼階,殯於客位,祖於庭,葬於墓,所以即遠也。”奪孝子之恩以漸也。所以有飯含何?緣生食今死不欲虛其口,故含。用珠寶物何也?有益死者形體,故天子飯以玉,諸侯以珠,大夫以米,士以貝也。

    贈礻遂,何謂也?贈之為言稱也,玩好曰贈;礻遂之為言遺也,衣被曰曰礻遂。知死者則贈礻遂,所以助生送死,追恩重終,副至意也。贈者,何謂也?贈者,助也也。所以相佐,給不足也。故吊詞曰:“知生則賻,貨財曰賻,車馬曰。”

    天子七日而殯,諸侯五日而殯何?事有大小,所供者不等,故《王制》曰:“天子七日而殯,諸侯五日而殯,卿大夫三日而殯。”

    夏後氏殯於阼階,殷人殯於兩楹之間,周人殯於西階之上何?夏後氏教以忠,忠者厚也,曰生吾親也,死亦吾親也,主人宜在阼階。殷人教以敬,曰死者將去,又不敢客也,故置之兩楹之間,周人共夾而敬之。周人教以文,曰死者將去,不可又得,故賓客之也。《檀弓》記曰:“夏後氏殯於阼階,殷人殯於兩楹之間,周人殯於西階。”

    《稽命征》曰:“天子舟車殯何?為避水火災也。故棺在車上,車在舟中。”臣子更執紼,晝夜常百二十二人。紼者,所以掌持棺也。故《禮》曰:“天子舟車殯,諸侯車殯,大夫攢塗,士瘞。”尊卑之差也。

    祖於庭何?盡孝子之恩也。祖者,始也,始載於庭也。乘軸車辭祖禰,故名為祖載也。《禮》曰:“祖於庭,葬於墓。”又曰:“適祖,升自西階。”

    所以有棺槨何?所以掩藏形惡也,不欲令孝子見其毀壞也。棺之為言之貌,所以藏屍令貌全也;槨之為言廓,所以開廓辟土無令迫棺也。《禮·王制》曰:“天子棺槨九重,衣衾百二十稱於領;大度曰:“公侯五重,衣衾九十稱;士再重。”禮曰:“大夫有大棺三重,衣衾五十稱;士無大棺二重,衣衾三十稱。單w備為一稱。”《禮·檀弓》曰:“天子棺四重,水光革棺被之,其厚三寸。地棺一,梓棺二,柏槨以端,長六尺。”

    有虞氏瓦棺,今以木何?虞尚質,故用瓦。夏後氏益文,故易之以周,謂木相周,無膠漆之周也。殷人棺椁有胶漆之用。周人浸文,墙置た,加巧饰。喪葬之禮,緣生以事死,生時無,死亦不敢造。太古之時,穴居野處,夜皮帶革,故死衣之以薪,內藏不飾。中古之時,有宮室、衣服,故衣之幣帛,藏以棺槨,封樹識表,體以象生。夏殷彌文,齊之以器械。至周大文,緣夫婦生時同室,死同葬之。

    屍柩者,何謂也?屍之為言失也,陳也,失氣亡神,形體獨陳;柩之為言究也,久也,不復章也。《曲禮》曰:“在床曰屍,在棺曰柩。”

    崩、薨別號,至墓同,何也?時臣子藏其君父,安厝之義,貴賤同。葬之為言下藏之也。所以入地何?人生於陰,含陽光,死始入地,歸所與也。天子七月而葬,諸侯五月而葬何?尊卑有差也。天子七月而葬,同軌必至;諸侯五月而葬,同會必至,所以慎終重喪也。

    《禮》曰:“塚人奉圖。先君之葬,君居以中,昭、穆為左右,群臣從葬,以貴賤序。”

    合葬者何?所以固夫婦之道也。故《詩》曰:“穀則異室,死則同穴。”又《禮·檀弓》曰:“合葬,非古也,自周公已來未之有改也。”

    葬於城郭外何?死生別處,終始異居。《易》曰:“葬之中野。”所以絕孝子之思慕也。《傳》曰:“作樂於廟,不聞於墓;哭泣於墓,不聞於廟。”所以於北方何?就陰也。《檀弓》曰:“孔子卒,所以受魯君之璜玉葬魯城北。”又曰“於邑北北首,三代之達禮也。”

封、樹者,所以為識。故《檀弓》曰:“古也墓而不墳,今邱也。東西南北之人也,不可以不識也。於是封之,崇曰尺。”春秋《含文嘉》曰:“天子墳高三仞,樹以松;諸侯半之,樹以柏;大夫八尺,樹以欒;士四尺,樹以槐;庶人無墳,樹以楊柳。”